作为“外国的月亮就是圆”系列又一补充,我来把这条搬运到博客上,给错过了这条新闻的朋友们科普一下。
TLDR:这是一篇“你脸那个利用职务之便骚扰女同事被公司立刻开除找不到工作愤恨上网自曝妄图 slut shaming 同事和说公司偏袒女性结果被大家骂到妈都不认识在湾区码农圈直接社会性死亡 linkedin 都给删了“的爽文
Written on 2020-4-22
Continue Reading作为“外国的月亮就是圆”系列又一补充,我来把这条搬运到博客上,给错过了这条新闻的朋友们科普一下。
TLDR:这是一篇“你脸那个利用职务之便骚扰女同事被公司立刻开除找不到工作愤恨上网自曝妄图 slut shaming 同事和说公司偏袒女性结果被大家骂到妈都不认识在湾区码农圈直接社会性死亡 linkedin 都给删了“的爽文
Written on 2020-4-22
Continue Reading今天有朋友从国内来,刚好周五下午比较闲,带着深度游了一下,发现好多本来很多员工都不知道的新的网红打卡地点,顺便写成攻略分享给大家吧。该路线需要员工带入楼内,耗时约 2 小时。图片非注明网图外均为本人拍摄,图文均 禁止转载。
大家都知道的,有没有员工带的游客都会来打卡的门口标志性 👍。有特殊场合会换成不同的涂装,如 pride month 的彩虹涂装、中国/印度新年等等。平时就是普通的白底。
很多人都知道的,这个标志的背面是以前在用这个 campus 的 Sun (Java 的原所有公司,后被甲骨文收购)的旧牌子。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后面也打卡,比正面打卡的妖艳贱货们就高大上多了。
从 like sign 进入公司内部,离得最近的是 building 10。在员工的带领下 check in 进去之后,往前走两步可以在左手边看到彩色的冰淇淋店,对员工和访客都是免费的。左边的队是甜点,右边队是冰淇淋,不想排队的话直接去店最右边,可以自己打 fro-yo。中间有加热巧克力、糖浆和 toppings 的地方。
我个人最喜欢的口味是 Soy mint chocolate. Mint chips 也不错。整体偏甜。
有大屏幕那个地方,这次去大屏幕拆了,估计要换新的。平时 all hands 有时会在这里开。广场上根据场合也会有一些活动,比如乐高城市啊、pride month 粉笔画啊之类的。
Hacker Square 往前走,右手边可以看到 Gift shop,主要是衣服,死贵死贵的(毕竟大多数员工都有不计其数的免费发的衣服),信仰实在足的可以买买。偶尔而也会出现中国新年特别版 tshirt 这种又便宜又好看的良心产品。
快要走到尽头右手边 building 17 花花绿绿那个就是了,要打卡进门。里面是员工们买的街机,免费玩。不可以带吃的进去。
Oculus 大多数地方都不让访客进,如果员工自己想玩的话可以去 18S 一层最北尽头,有非常酷的 Oculus 拆解模型。
访客能看到的就是 building 18 lobby 外面的 Oculus 墙,有很多 Rift 原型一整面墙都是,也比较适合网红打卡。
直接让员工叫 On demand 去 MPK 24。门口有透明的大 IG LOGO。里面一进 lobby 有网红拍照墙。因为离 Classic campus 比较远所以人比较少,性价比很高。
这个应该是新建的,好多人都不知道,一整层的 visitor center,很多酷炫的互动,还有阳台,喜欢拍照还是喜欢数据的都应该来。有 oculus 体验中心不过 6 月底看还只有老的 Rift 和 Go,没有最新的 Rift S 和 Quest。Rift S 跟 Rift 差别应该不是太大,但是没有 Quest 就还挺遗憾的。需要员工带入。
Google maps 上搜 Facebook Building 61,去了直接电梯上 8 楼。停车在左边 building 60 车库,停车费一小时 5 块(???),员工可以在 lobby 自动检票机(进门前台前最左边有个小机器),记得只用插一次灯变红了就取出来,插第二次的话票会失效就只能找车库门口工作人员放你出去了。
当过一段知乎网红的“贫穷限制想象力”的空中花园就在 20、21 楼顶。两栋楼是连同的,21 新一点,空中花园比较立体。我对 20 比较熟就只说 20 了。可以从 lobby 4 上去,进门就有全楼模型,实物很大,虽然不适合网红自拍,但是喜欢建筑的朋友们不容错过。
楼顶可以眺望到海边湿地、classic 的彩虹楼和显示出花园在楼顶的一个角落,在 lobby 2 附近找地方上去,草药铺附近。草药铺我喝了几次都挺 hardcore 的,不过游客来也可以试试。
草药铺旁边还有个小九曲花街,看运气看花多不多,个人觉得是楼顶花园最值得一转的地方了。
下来之后贴着靠南墙壁走,背后某个角落有辆《绿皮书》同色车,前盖和后备箱都是个小沙发,车门打开里面也是对面两排中间带桌子的小沙发,也蛮适合拍照的。
Google maps 上搜 Facebook building 20,建议从 lobby 4 进去,楼顶走到九曲花街下来。
中午基本很难找到车位,员工开车的话可以交给 valet,但 classic valet 中午也很满。20 那边稍微好停车一点。
员工在各个 campus 之前有 shuttle/tram,自行车,on demand (内部的免费叫车)等几种方式,但是访客不能坐班车不能骑自行车,所以带着访客只能走路或者叫 on demand 了。classic 到 20 走路还行,有太阳也会热出一身汗。所以建议先直接 on demand 去比较远的 24 或者 61。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想支持我的博客创作,或者有特定的内容想要看到,或者干脆就想单独聊五毛钱,欢迎点击下面按钮成为我的金主:
Become a Patron!本文较长,覆盖较全个人体验湾区各方面生活,适合国内/美国其他地区在认真考虑来湾区工作的人阅读。已经在湾区的老农/熟人大可不必浪费时间阅读,都是非常基础的描述而已。
其实 technically 放在豆瓣“一线城市生存报告”下有点牵强。毕竟我住的是湾区的大农村,跟一线城市没什么关系。但考虑广义上的 San Francisco Bay Area 是大多数人所关心的湾区生活,也算一线地区了。毕竟真正住在宇宙中心 SF/PA/MTV 的朋友也数量有限。既然我已经退乎了也不能把写过的废话留给那种垃圾平台,从今天起视心情搬运一些以前在知乎写过的内容。本文是之前写在“湾区的生活是怎样的?”下的。
我是国内西北地区五线城市小康家庭出身,在家里过得挺舒服,供得起美国自费硕士,但绝对支援不起在一二线城市买房的那种。毕业就到某大厂三番湾区 office 工作了三年,然后换了另一家大厂半岛。一直住东湾,坐了三年公共交通(Bart,类似于轻轨/地铁)去市里通勤,现在一般是开车过 84 去半岛上班。以前写过一篇比较详细的衣食住行移民生活回答移民真的比在国内生活好吗?(那篇图多一些,这篇删了很多,毕竟很多圈内熟人防吐槽。如果是人还没在美国想了解情况的推荐点链接看那篇)。因为我在美国快六年基本都是在湾区度过的(住东湾,在三番和半岛上班),所以稍加修改也可以作答本问题。
最最最重要的一点:湾区虽然时不时山火一下,平时天也没有村里蓝,在美国算是空气比较差的地区,但是绝大多数时间空气还是秒杀国内码农能找到工作那几个地区的(我以前说空气问题,有杠精来跟我说西藏也有蓝天。我:……)。以前二十多年在国内每年大半年呼吸不畅无法入睡生不如死出门随身带两包纸而且主要目的不是吃饭擦嘴,如果忘带必须立刻去买,鼻子常年是擦破的,并且以为每人都这样。来了美国之后鼻炎立刻好了,过了半年就忘记了带纸这个二十多年的习惯。有相同体验的鼻炎患者如果觉得呼吸和睡眠是很重要的事的话请迅速立刻马上尽力移民。有的同学来了美国之后 develop 了花粉过敏 though。
我在湾区住了快五年,第三年和家属买的房,因为是东湾冷门地区非学区房家里补了一点钱(一点 约等于我一学期学费生活费)没有花。刚来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湾区这么贵(中位数一百多万美金吧)买房遥遥无期,结果工作两三年同学们也都纷纷买房了。
买房一般分三种选择:
很多同学在比较好的地段学区买的比较新的 town house,还有一部分买的 condo。我买的是东湾老 sfh,三(加一)房两卫,住房面积一百多平,占地面积五百多平,属于比较小比较老的那种。画风大概是这样的:
最初没打算买 Sfh 觉得维护麻烦,实际住起来觉得也还好,草坪自己弄的话比较累,雇个园丁一个月八十还比自己剪得好(当然有的人是兴趣或者放松就自己剪了)。水电网垃圾费什么的加起来也就一个月二百左右。现在换了工作得开车上班上班画风是这样的(这不是啥大农村,算个小农村吧,离宇宙中心硅谷上班也就十五到二十分钟,又清净又繁华我觉得挺好的。喜欢城市生活的住 SF ,喜欢小镇生活的住 Palo Alto, mountain view 啥的就好了):
比较热门的南湾半岛三番市区等地区小点的目测大家买的都是 1.2M ~ 1.5M,当然也有壕买 2M 的。但是码农说是买不起房了那真是眼高手低,便宜又不错的地方还是很多的,只是他们看不上而已,就跟找对象一样。譬如我要求低就觉得
的地方就挺好的,单码农负担不用太大也买得起,各人有不同追求加点条件消费升级很正常,比如:
等等,加到双码农能舒适负担的价位也非常正常。但是天天哭穷说没法买得起任何房子的某些人以及营销号就不知道是什么居心了。讲良心,码农第一套买房学区是刚需吗??尤其是租房也享受学区的情况下????对了,租的房子也是享受学区的,所以也有很多有孩子的家庭租房住。租金方面,湾区上班近一些条件好一些的公寓一室一厅大概是 2500 到 3000 一个月的价位,二室 3500 到 4000 左右。匹兹堡我在上学的时候一个三室两卫 1600 一个月,我跟别人合租我单独一间房就 360 一个月。湾区要省钱的话很多印度人租个大 house 然后住七八个人甚至十几二十个人在里面可能一个月也就三四百。受不了那么多人的话找两三个同学同事合租月租也能控制在一千多。然后户口啊限购啊什么的,不存在的。留学生身份也可以买房。你在哪里住就是哪里的居民(税务上需要住满几个月之类的)。超过一套房税务上会有相应的“惩罚”,也可靠搬家和出租来避税。
普通人对车没特别兴趣的一般月供三四百慢慢还几年拿车完事。开豪车的不一定是土豪,也可能是收入一般但是对车感兴趣的。毕竟买个七八万的跑车也就是一月多还一两千的贷款而已,少买点包/少下几顿高级馆子就完事了。在市里上班,住市外的一般是 Bart 和 Caltrain。其中 Bart:
市里/半岛城区住的还有很多人靠 Uber/Lyft/公司 shuttle 不买车的。
远途交通基本要么开车 Road trip 要么坐飞机。road trip 很开心,路上休息站加油站跟美国其他地方一样很健全,只有进半岛那几条桥要五六块过路费。火车基本不存在,飞机没有特殊天气倒是不怎么晚点不用担心,晚点很多一般会主动赔钱,机场一般也在开车半小时左右范围内。
说无聊的可能是没了国内玩的那帮人?
我以前目光狭隘觉得湾区只有码农,现在发现各个职业各个收入的人都活得很好,就是码农比较矫情。都住着几百 sqft 的房子在这儿哭惨,香港北上广住隔断的上班族给你丢来一个粪蛋。
码农的宇宙中心。互联网行业宇宙中心。Startup 宇宙中心。收入:很多营销文喜欢替湾区码农哭穷。对于还没来的人我只能说,别信。为此我刚毕业不久就写过一篇吐槽文,想知详情请移步。简而言之下面几点:[吐槽]湾区这帮码农正儿八经的哭穷腔调我是听够了
办事效率方面因为我没怎么在国内办过事所以无从比较,说几个我知道的方面
有些男的还真是不知道自己为啥没对象啊。之前一亩三分地上就有一个人让大家喷成狗了。
成天就知道拿那点学校、身高、package 说事。
说的好像你的竞争者和你看得上的女的没有似的?
女的看不上你硬件数据你又说人家拜金
不看你硬件数据你又觉得自己“这么好的条件”女的挑三拣四。
双标和眼高手低的也是不要不要的。没见过别的“竞争激烈”地区有某些湾区男码农这么酸的了。拜托真觉得自己“条件很好”(好不好存疑)“就该有女的跪舔的老老实实去买越南媳妇好吗?把想好好谈恋爱的“挑三拣四”的女的留给同样想好好谈恋爱的男的不就得了?当然竞争多难度变大是真的就是了。如果求偶是人生第一目标的话我不建议来湾区。男的女的都不建议来。
综上我个人的生活方式没觉得湾区有多无聊,房价车物价便宜很多,吃的不差,工作压力整体较小福利较好,法治比较健全,适合安居乐业还好过日子。国内要是特权阶级的话那是没法比,普通人在美国过日子的平均水平和下限还是比国内高一些,轻松一些的(当然前提是有工作,这在哪都一样)。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想支持我的博客创作,或者有特定的内容想要看到,或者干脆就想单独聊五毛钱,欢迎点击下面按钮成为我的金主:
Become a Patron!感觉很多湾区新农(包括两年往前的我)对买房有两个误解:1. 买房 = settle down。2. 买房投资 = 占用资金老了才拿出来有什么用。其实不是的啊。此处不是倚老卖老(毕竟还不够老,而是水到渠成的茅塞顿开)。首先,买不买都有很好的生活方式。其次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把生活向投资最优化,像苦行僧一样的。在这里只是要纠正上面两点误区。适合人群新农,已买房的和老司机大可略过。
毕业三四年之后你就会发现班里同学即便没有打算 settle down 的也纷纷买了房,以及同事里渐渐有别的地方买了房也举家搬迁过来的。这不是中国人买房囤积症,只是大多数时候买房是比较合理的选择而已。
首要原因,湾区房租太高,并且能住的房其实不都是大众想象中那么贵。毕竟租房就是把钱扔水里了,买房即便有价差,好歹有一部分是进了自己的资产口袋。比如我个人就是被黑心商家连续涨租几年,并且仗着定位咬定租客对价格不敏感而续租要价高于市场价。按理来说续租既没有空置期损失,也无需房东打扫翻新,房东赚更多本应更便宜才对,偏偏要仗着房客懒得搬家而加钱,这种欺人太甚的资本主义黑心行为我忍无可忍。毕竟我买个 SFH 的月供也没比以前 1b1b 公寓贵太多,干嘛要拿钱打水漂呢。
其次,这两年的房价涨幅是没有很多新码农的工资涨幅大的(头几年新码农工资翻一两倍还是不太难的),买套房对很多人来说甚至不会影响生活质量,包括单码农。很多不打算买房的人不知道首套房银行是只会贷款给你税前月基本收入的 43% 左右的,即便你想苦行僧银行也不会给你这个机会的。而且即便这个比例看起来很高,你的 bonus,股票,涨工资什么的很快就会让两三年的码农手里有点余钱(有奢侈品爱好除外)。这钱放在银行贬值,放流动性大的投资方式也就是图个心安而已。大多数人本身就是 h1b/OPT 并没有失业的自由,也就无所谓“有房贷不自由”了。毕竟你有的那些假期全拿出来周游世界也花不了多少钱啊。
再次,很多不买房的人以为一套房子要到三十年后才变现,“这种老了才能花的投资有什么意义”。事实上是很多人五六年工资增长或者事业变动或者家庭变动或者兴趣变动就会换房子了。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查查五六年间世界各地房价的涨幅。再算算这些年如果一直租房的花销,和房贷之间的差值。
很多人即便没有“被房绑定”也还是会在湾区呆个几年的。没有明确目标具体时间线搬去别的地方的话,把租金扔海里这种“买说走就走的自由”是很潇洒而已。前面也说了,很多同事在别的城市(诸如芝加哥波士顿之类)买的房,湾区这边拿到好 offer 全家搬过来,那边也不用卖,直接交给中介租出去,两边不耽误。当然,流动性是肯定不如租房的。比如租房一年一换,想去哪找工作去哪找,不存在住三藩不想去南湾公司受限这回事。搬家麻烦是另一方面的问题了。
还有很多人觉得湾区没有 1.5M 根本买不到房子,这个要么是自身要求太高那真没办法,要么是眼高手低并没有调查了。毕竟在租房每分每秒都是在亏钱的情况下,学区房真的是刚需吗?热门地区真的是刚需吗?新房真的是刚需吗?条件稍微放宽点 1M 以下的房子多的时间。不过通勤我倒觉得是刚需。
我是对投资没什么研究的(懒人理财),不生孩子对学区和 settle down 也没有兴趣。买房纯粹是简单字面上合算人穷不想再把房租扔海里而已。买了以后顺便发现偶尔后院开开烧烤趴车库搞搞东西阳台屋弄个 gym 也挺好。
我是不怎么向往投资大牛和苦行僧那样想要买两三套最大化资产/现金流的,也觉得不想折腾买房愿意折腾搬家或者跳槽流动性最大租房也是很棒的个人选择。几种生活方式纯属个人选择绝无高下之分,我两年前也还是坚定的租房党呢。本文只在消除文首两个误区帮助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线而已。在此重复论点:
买房 不等于 settle down。
买房投资 不等于 占用资金老了才拿出来有什么用。
另外虽然用了豆瓣十几年了但是之前只记电影游戏,这两天刚被知乎恶心到了所以来豆瓣写东西活跃起来,还不怎么认识人,欢迎大家问问题/交流。我尚无资历,不过新农们的困惑也经历了一些,尽量消除信息差那就最好了。
最后祝大家买/租房顺利。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想支持我的博客创作,或者有特定的内容想要看到,或者干脆就想单独聊五毛钱,欢迎点击下面按钮成为我的金主:
Become a Pat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