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盐豆豉

告别行李箱 One Bag Travel 一包游天下两年记

June 2, 2023
喜欢就买
Many Bagger | review | 消费主义陷阱
本文总计 3.26k 字, 阅读约需要 8 分钟

两年前的夏天,我入坑了 Aer Travel Pack 2 并且写了一篇 one bag travel 短期体验文。当时刚买这个包不久只出门了一趟两周的 trip。现在两年过去了:

  • 这个包随着我走过世界各地无数地方(包括分别去欧洲和亚洲的两次两周的旅行)
  • 我也买过 5 款不同用途的 Aer 的包了(或许以后可以出一个 Aer 全家桶大赏?)
  • 对入坑 one bag travel 非常满意,旅行再也不想拿行李箱
  • 打包技巧和周边也愈发熟练,本来就不极简,现在更能不妥协地一包流

本文就来梳理一下这两年来我 one bag travel 的体验。算是一篇 one bag travel 神教的按头安利。如果你经常出游旅行,想探索一下除了提行李箱或者极简出行之外的出行方式,但又不确定 one bag travel 到底适不适合自己,那么这篇文章适合你。

本文是我 2023 年 5 月博客投票的选题结果,被我拖延到现在 6 月投票都已经放出了,欢迎点进链接进行投票:

  • 2023 年入坑游戏选什么平台
  • 个人博客如何选择工具和平台
  • 十年没去过理发店自己理发经验总结

何为 one bag travel #

刚好这篇文是在飞机上写的,这里不去查也不讨论“标准”的 one bag travel 的定义,只说我这两年中自己摸索出的一包流形态。它有如下几个要素:

  • 不提行李箱,不提行李箱,不提行李箱(唯一决定性因素)
  • 不是极简出行,不会妥协,我不会特地 pack ultra light 而是按平时自己的穿衣习惯出行,两周一下的 trip 不会需要中途洗衣服。
  • 不一定真的只有一个包。视旅行目的而定,比如到的地点不开车或者是出差去上班要背电脑,或者是 #电驭游宅 背包在外面溜达一整天,我可能会 pack 一个可压缩的 day pack 到了目的地方便出行。
  • 上飞机头顶没空间的话可以硬挤在脚下。我就是不想 check in 行李,所以塞不进脚下的话对我而言 one bag travel 意义少了一大半,因此也不怎么会考虑比 Aer Travel Pack 2(33L)再大的包。其实我这个包看起来过大很多人也不相信能塞脚下,甚至某次买了巨便宜的票不能线上 check in 还跟某无良航空公司人工 check in 的工作人员撕了一下,最后当然是我赢了并且放进去了。
  • 不是传统“背包客”那种背着巨型登山包一出出去半年那种。其一暂时没有时间也一般不适应玩那么久;其二我不喜欢特别野的户外,撑死 day hike,不想在 urban environment 看起来过于 hardcore;其三,那种包很多时候小飞机塞不进去得 check in。
平时 one bag travel 的行头 平时 one bag travel 的行头
偶尔买了东西 overflow 成 two bags travel 偶尔买了东西 overflow 成 two bags travel

为何 one bag travel #

此为大型一边倒按头安利现场。甚至一开始入坑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有这么多好处只是想买包而已,用了两年走了无数地方越发觉得方便。once you go one bag you never go back。

  • 不用 check in 行李。免费我也不喜欢 check in 行李。飞机满的时候即便是 carry on 的箱子也有可能被 gate check,即使是免费的有些时候也会被一起扔到 baggage claim,就算没有运气不好会丢也是一个额外的等候时间。我之前每次托运行李都会焦虑行李丢掉,尤其是转机的航线。pandemic 期间很多航司创新了抠门方法,很多机票减量不减价连 carry on 行李箱都要多收钱了。
  • 能 fit in 更多地方,取东西方便,比如飞机的座位下面,火车地铁腿前面等。不用临时拿一大堆东西出来或者操心行李丢失。
  • 到目的地行走更灵活。比如上下楼梯,走 unpaved 或者砖块路。我特别烦拖着行李箱在地上东倒西歪摩擦轮子当方的用的感觉。
  • 解放双手。买东西、接水、玩手机什么的都更方便。
  • 拿东西更方便。需要拿的东西基本都在 quick access。行李箱要做到同样的便利只能再带一个小包,那就导致在复杂地形更难走了(要从背上 - 行李箱上不断转换)。
  • 包的自重比行李箱小,举上行李架更容易。在我还没举铁之前 carry on 行李箱也举不上去,又因为长得像男的长年被热心路人吐槽现在年轻人力量太弱= =
  • 没有壳大小更灵活,很多都有压缩带,不容易出现行李箱太空来回甩东西的情况
  • 实在要带行李箱的话(我两年之中还没带过 but),Aer 和很多同类产品的包背后都有 pass through strap,可以直接戳在行李箱拉杆上,不像以前非 travel 的便宜包要拿肩带瞎捆还容易掉。

当然,也肯定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one bag travel:

  • 毕竟要背很多东西在背上,包的分重设计再合理再舒服也难免会比平地上拉行李箱费力,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要求
  • 容量还是比行李箱小,如果在意穿搭每次出门要带很多衣服和包的话确实不适合

如何 one bag travel #

前面提到不是极简出行不会妥协,因此列一下发现我每次旅行带的东西其实还蛮多的(当然跟短途旅行的大箱子比我搬家还大的旅行方式完全是两个路线不能比),N 天的旅行会带的东西:

衣物 #

  • 内裤 x N + 1。多带一两个比如划船下水之类需要换内裤的活动备用,这里有个要点是我不需要带特别多的 backup 因为不再有姨妈困扰,详情见我的割以永治博客,其实这才是最想按头安利的东西)。
  • 袜子 x N / 2。我不出脚汗 + 不爱穿袜子夏天很多时候人字拖,因此袜子不需要带那么多。
  • T-shirt x N。能穿出去也能当睡衣,所以 rotate 下来可以少带一些。
  • 睡裤 x 1。一般是一条棉质短裤,视季节再带 1~2 条外穿的长/短裤。如果是冬天外套塞不进包里的话会困在包外部,Aer Travel Pack 2 侧面的 compression strap 可以当作捆绑带。
  • 外套 x 1。夏天也会带一件薄外套备用。我对穿搭没兴趣所以只会带一件平时就穿的实用性外套。或许以后可以写个简洁 outfit 构成文。
  • 人字拖 x 1。Aer Travel Pack 2 有专门的鞋区,但是当然会占包内空间。能压扁的人字拖没有这个烦恼。我本来就不喜欢横版洗澡拖鞋,所以人字拖空间小正合我意。近 10 年来都一直穿哈瓦拿,打包完再拍平再底部跟不占空间一样。

电子产品 #

  • 电脑 x 1~2。视请没请假还会有时候带公司 + 个人总共两个电脑。
  • Steam Deck。视旅行形态和同伴决定带不带。如果是独处时间较多或者飞机较长的话一般会带。
  • Anker 旅行充电头,安卓用户一根 usb-c 线手机电脑游戏机都解决了,我对这个东西的评价与日俱增太方便了,同城凡事要带电脑出门也会带着,相见恨晚,比以前带苹果大充电头方便太多了,充电速度也足够快。
  • 平板。如果要坐很长的飞机会带 iPad Mini 离线 Netflix + 看书,如果独处时间多要看书的话选择性带墨水屏阅读器(现在用的是 Boox Leaf 2)。
  • 耳机。一般会带 AirPods Pro 2 和一条有线耳机作为 backup 开会/打游戏用。

其它 #

  • 洗漱包。现在用的是 Peak Design 这一款,好看又功能全(有个隐藏挂钩非常方便又不会外形累赘),但对我的需求而言其实占地面积稍稍有点大,以后看到好的估计会再探索一下
  • 水壶。为了减轻重量不喜欢用金属的,现在在用的是一个自行车水壶,喝水用喷的不接触可以少洗一点。
  • 可压缩 Day pack。视目的地情况会考虑要不要带,如果是开车 road trip 一般不带,坐飞机到目的地要用电脑或者出门一整天需要带水那种会带。目前用的是 Aer Go Pack 2,唯一的缺点是装电脑的时候还是没有专门的 EDC 或者 travel pack 支撑好,会上半部分外倾,电脑底部会顶着腰,长期背不是很舒服。但压缩包要做到功能性(有足够多分层空间)+ 压缩性 + 外观好看就很难,绝大多数登山那种压缩包我就觉得太丑不适合我们电驭游宅 urban environment 活动。

以上东西我夏天的话可以轻松 pack 两周的东西进 33L 的 Aer Travel Pack 2。冬天一周问题也不大。

前两天刚去日本两周的行头 前两天刚去日本两周的行头

如何入坑 #

如果决定入坑,可以看看 YouTube 的一些讲 travel & edc 的 channel 选一个适合自己的牌子。我比较喜欢的两个频道是 Nomads Nation 和 Danny Packs。

我自己喜欢的 Aer 是一个湾区品牌,主打用料扎实、外型 urban、功能平衡性好又不过度复杂,在 one bag travel 圈子里评价也很好,这次去日本玩意外发现在日本也挺流行见到好多。

类似 Urban 定位的 Nomatic 对我来说一是用料我觉得不清爽,二是有些功能过度复杂导致包很重我觉得我用不到。Peak Design 比较偏向摄影师定位,我现在出门完全不带相机和无人机也很多功能用不到。Bellboy 我觉得外型更学生文艺一点,功能没有 Aer 全。非 urban 定位的其他品牌要么外型太……野,不对胃口,要么功能和简洁平衡性我不中意。最后看来看去还是 Aer 家包顺眼。

当然,个人需求不同,建议看看我说的那两个 channel 的横向对比。

包的大小而言,我个人觉得 24L 以下的更侧重于 EDC(everyday carry),24L ~ 35L 比较适合我定义中的 one bag travel,再大的话重量和大小可能会不满足前面说过的一些需求。

不过我偶尔发现 4 天以下的短途旅行背 33L 的 travel pack 2 稍有些大,外加 go pack 背电脑不舒服,消费主义陷阱如我又买了个 24L 的 Aer City Pack Pro。晚点试用几次加上我买过的 Travel Sling 2, Gym Pack 3, Go Pack 2 和 Travel Pack 2 可以写个 Aer 全家桶安利。

相关阅读: #

相关阅读


<< 前 | 从社交到生产力,... 随便逛逛 近期幸福感购物总结 | 后 >>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想支持我的博客创作,或者有特定的内容想要看到,或者想约 coffee chat,手把手教学我有的技能等,欢迎点击下面按钮成为我的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