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盐豆豉

我的金钱/理财/职业观(鸡汤?)

February 20, 2021
重启电脑
career | LPT | money | software engineer
本文总计 4.51k 字, 阅读约需要 11 分钟

本来这篇文一直扔在 backlog 里,在 patreon 投票上也鲜有人感兴趣(最初还没确定好范围标题确实起得太差了),于是一直没什么兴趣提笔写。不过最近零零散散在各个平台聊到相关,不妨干脆一鼓作气写了。

Disclaimer:人生选择鲜有控制变量和 A/B test 的机会,我也只是一条路上工作了几年三十出头的普通从业者,人生偏好和目标上更算不上大众(比如打死我都不会生孩子,再比如职业上对比快、攒钱退休这种事情毫无兴趣),理财更远谈不上有研究,因此我的选择很可能并不是最优,也不一定适合你,因此大家看看就行了,本文并不构成理财建议。

“There’s never ‘right time’”。决定要做/买什么大件之后就立刻去做,此前则不要为还没决定的物件留下太多机会成本。 #

For all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the timing always sucks. Waiting for a good time to quit your job? The stars will never align and the traffic lights of life will never all be green at the same time. The universe doesn’t conspire against you, but it doesn’t go out of its way to line up all the pins either.

这句源自经典成功学鸡汤 The 4-Hour Workweek,但我在读到这本书很久以前似乎就是这个路线的了——从决定买房到下单不到一周(之前是比较坚定的”说走就走租房派“——当然,后来我发现租房并没有让我做到说走就走,反而白白损失租金和生活体验,这同样是另一个话题))、股市个股从来都是占 portfolio 很小一部分娱乐性质,很少妄图 time the market。反正自己用得爽,赌对赌错放在长期来看捡的小 deal 放在长期都不值一提。

在这一点上,互联网思想倒是很有用:先搞出来一个 minimum working version (MVP),然后有了这个东西作为基础在 iterate。一开始追求完美的话要么错过机会,要么永远不开始,要么措施大笔机会成本。

比如我现在这套房子就是东拼西凑买的比本地中文数低十几万的“老破小”学区奇差(对我来说是 feature 不是 bug)但家里人口 +1 bedroom SFH,在我部分 peer 的眼里我这种房子等于“不存在”,等于“XXX 以下的房子没法住”——结果是这部分人在纠结的过程中,娃也没生,房也没炒,租金照交,居住环境因为是他们心目中的”临时凑合“所以也没好到哪去,大件不敢随便买,也没说走就走到哪去,还有“攒首付“为目标没放在股市里的钱的机会成本,与此同时当年下手的人不论涨跌可能已经攒出二套房或者换 dream house 的资本了(当然不痴迷买房的比如我这笔钱完全可以作为 mini retirement/干点别的什么事的资金,未必要拿来买房)。

当然还有部分人有金融危机的忧虑/想抄底的侥幸心理——如果你能准确预测金融危机的话,你已经躺着在股市里赚大钱了,why are you still reading my nonsense?如果不能预测的话,为什么要为了这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的隐患而浪费现在的机会呢?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鸡汤:

What’s the worst that could happen?不敢辞职怕没医保、题没刷好不敢跳槽、还没升职所以要忍差劲老板…… #

首先这几个命题跟上面的”There’s never right time”也适用,其次,也是从 The 4-Hour Workweek 里学到这个扪心自问法解开了我的很多心结——绝大多数时候都是我们自己因为懒得改变、惧怕未知为给自己找的借口,结果就是我们在这些借口中无限拖延,宁愿要 unhappy 也不愿意要 uncertain. 克服这个心结的方法自然就是问问自己 what’s the worst that could happen? 自己能不能承受这个后果?

案例分析1: 我不敢裸辞,怕还不上房贷,怕没有医保。

The worst case:金融危机来了,账户上还有一年的现金也快花完了还找不到下一个工作,我一天上 12 小时班送外卖,房子便宜租了自己滚去换便宜地方+股票折半价全卖了房子还能供十几年年,超过现代历史上最长的金融危机影响。有请刘欢老师现场演唱”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是重头再来“。

——好像,也没那么糟?更何况,更大概率发生的”坏“情况是:休假一年完了自己的副业也没多成功,也找不到 dream company 工作,继续回以前同等公司吔屎继续以前的日子。——Not bad at all even sounds a little bit privileged?

然后医保这个事情说了就来气,我这次辞职的时候才发现的,有一个东西叫 covered california,类似 Obama care 的加州版,收入低的话月费惊人,我家俩人一月 9 刀的 Kaiser,比我之前有工作时候加上家属自付的还便宜得多。然后我就震惊自己以前因为”辞职没医保“这种莫名其妙的理由劝退自己裸辞真的莫名其妙……

很多朋友就要说了没身份没这个自由。这个时候本三次 H1b 没抽到去参军试都考了 recruiting center 史高要去签卖身契前几个小时突然被检出有遗传眼病没去成,还有一段时间因为抑郁所以极度身份焦虑觉得特别 trapped 无路可走的人又有话说了:

案例分析2: 不敢 XXXX,怕没身份/身份排队会延期 X 月/年。

The worst case:美国身份直接完蛋,申请加拿大、新加坡等移民政策稍微好点的全世界公司没有一个现在要我,我拿着积蓄卷铺盖回国苟着,再申一个加拿大学校或者美国公司中国分部,一年后卷土重来。

——Not that bad?更何况,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以我,和很多有这种忧虑的人的 background(已经有了大公司工作经验),很可能在第一步申其他国家赞助或者本公司内部 transfer 的时候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更更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很多人甚至不是担心”没身份“,而是担心慢几个月甚至几年而已,所忍受的是更差的职场环境、薪资待遇和把自己逼 burnout 甚至逼出抑郁症的风险。

把整个句子换成”等升职了就 XXX“同样适用。

当然,人看自己还没跨过去的那道坎儿总会难免放大,有些坎儿也真的是很大。所以绝望的时候问问自己 what’s the worst that could happen,也不失为引导自己正视眼前的问题的一个方法。(当然心态上的问题本来就是”道理我都懂,但是鸽子为什么这么大“的情况了……)

账户上多出几万几十万对生活本身质量没有任何影响,也不会眼不眨买商务舱,因此 why bother 对”错过几个亿“而烦恼呢? #

比如前阵子讨论起 GME 新闻

家属:那你买了嘛。

我:Of course not 你第一天认识我嘛。这种东西我又不敢 all in,然后我要是放了 5K 哪怕赚了 50K 对我的生活本身也没有任何影响,然后我因为这 5K 还要担惊受怕一直操心这个事情并且影响心情。

她:Fair enough.

(当然,赌博本身能带来乐趣的其他人是 another topic,但显然我不是嘛)

Like 多赚那几万到几十万会对我生活本身有任何影响吗?显然不会,账户上多了这些数字我还是不会每次出门都眼不眨买商务舱机票,so why bother 因为错过了星星而悲伤呢。

说好听点是心态好,说难听点是阿 Q 精神,不过这一点认知确实让我对股市和谁谁谁公司又 IPO 了之类的“错过几个亿”基本上都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波澜不惊状态,因此也不会头脑发热去凑任何热闹(当然我本身讨厌凑热闹以及有些人能从赌博本身得到乐趣那是另一个话题),甚至上一次跳槽还在几个 offer 里选了钱最少的一个。

同理,职业上我也没有特地去 optimize 走直线——必须要进大厂,跳槽必须要拿到同级里的顶薪。对之前一份工作产生倦怠却又觉得无路可逃的时候经过网友点拨才幡然醒悟这一点:好的起点不应该让路越走越窄。其实大家所说的跳槽难刷题难,都是建立在”一定要钱最多/名气最大的那几家公司”这个点上的。如果仅仅只是“找到一个看起来感兴趣/有新鲜感的公司以 fair but still more than enough price 养家糊口”的话,其实我所在的行业跳槽可太容易了。——至少比把自己逼到抑郁然后再去修复自己的身心容易多了。

当然,这又是一个”道理我都懂,但是……“的问题了。

“铁饭碗”不是一个饭碗吃到死,而是想换随时能换饭碗 #

前两天看到一亩三分地上有人抱怨码农 job security 差(当然下面全是反驳的),我就惊诧到是不是下岗潮离太远了,现在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老一代难道又开始迷信“铁饭碗”了?还真有人乘着风口干着随时能找到下家、起步就比传统行业多两倍以上工资的行业工作而抱怨”job security 差“啊…… 真的有人把有选择权的自由不当回事?

还有月经问题:现在 XX 高薪是不是风口上的猪。

就,都有人跟你说有风口了,你自己都看到有风口了,甚至有些人已经在风口上飞了,目的也是赚钱也没什么别的真爱职业,那不趁有钱多赚,难道还要专门去赚现在钱就少的吗?一个是现在赚 N 倍,不喜欢/赚够了随时可以不干,不确定多久的将来有可能回落会正常水平的职业,另一边是本来没钱赚一直没钱赚将来也不会有钱赚干的活儿不见得多轻松的,难道要选后者吗……

人类还真是奇妙的生物。

至于在人力可控的现阶段,已经在准备上风口了怎么飞省力,我的无法 AB test 不一定对微薄人生经验:职业生涯头几年在 tech center 大公司刷经验,到了 senior level 再看爱好随便搬家溜达。因为:1. 有了这种简历只要行业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话在哪也没辙),基本上简历一头一个准可以随便跳。2. 有了前几年的高薪积累,其实拿 4X 和拿 2X 对个人幸福感没太大影响。但头几年还没资产的时候,在大城市拿 2X 和在小城市拿 1X,其实还差挺多的,更不用说升职速度也有差了,小城市高 level 的 headcount 还是少,升和招的要求自然也比较高。

(相对)高薪高消费高成长 vs 低薪低消费低成长 #

热知识:就算是 remote work,大城市/ tech hub 拿得/涨得也比其他地方高/快,因为薪酬基准是当地薪酬。同公司 relocate 大公司可能稍微降薪幅度小一点,小公司或者找新工作,don’t even think about it. 之前疫情期间各大公司出 relocation 调薪政策时候就有很多文章分析过为什么 global(甚至 national)pay 不可能大规模实施了(很可惜我没存下来)。

至于高薪高消费和低薪低消费,对年轻人来说能力所及范围内我一直力挺前者,这个话题在各大职业论坛上也讨论过多次了。简单来说,如果你的优化目标是钱,底薪低消费低成长很可能并不如想象中美好。很多东西是绝对价格不以居住地为转移的(电子产品、车、长距离旅行的花费、顶尖大学的学费等),价格有差距的(房贷、房租、日常用品、食物等)在热门行业差距不会超过两地薪酬差。这里还没有考虑到更好的公共设施、文娱机会、服务业便利等。

举极端例子,你在 A 地月入 30K 交完 5K 房贷后面 25K 就是净增长了,你可以一天工资买 iPhone,出国旅游的瓶颈永远是假期数量(有这个多出来的钱你甚至可以请无薪价或者裸辞一阵上一阵班)而不是花费,多出来的钱走到哪里都是硬通货,加上合理理财效果加倍,退休想去哪就去哪。而在 B 地月入 5K 就算只有 0.5K 房贷或者没有房贷,净增长也只有 4.5K 而已。你能去越南退休别人也可以,猜猜每月净增长 25K 跟净增长 5K 的谁比较容易达成这个目标?这是一个“向下兼容”的问题。(当然变量不同结论不同,互联网行业可大体参考 level.fyi

这一条可能看上去跟前面说的“没有特地去 optimize 走直线”有点矛盾,其实只是对比坐标和目标不同而已。之前说的是“拼命加班升职每一份跳槽都只能去个别公司 vs 佛系上班划水完成 minimum required amount 其他时间该干嘛干嘛“的问题,本段说的是”同样划水,在 A 划年薪 4X 的水和在 B 划年薪 X 的水“之间的区别。

如果你有特定热爱的生活方式只能在 B 地达到,那以上结论全部忘掉。

当然,这个话题怎么说都难免凡的嫌疑,因此再次重申:任何选择都是相对的,你的目标和现有背景与别人不同,自己怎么舒服怎么走,不舒服就以现在为起点向目标方向改变。来回纠结和患得患失才是最内耗的。


如果喜欢本文的话,欢迎在 Patreon 给我打赏顺便解锁一下小 perks(不喜欢月费的话页面最下方可以 make custom pledge 输入自定义金额 (ง •̀_•́)ง)。Patreon 里提供诸如 1:1 聊天和博客选题投票等金主特权,如果想多聊几毛钱欢迎来成为金主:

附录: #

相关阅读 #

理财软件 #

相关阅读


<< 前 | 从一窍不通到上网卖身——豆豉像... 随便逛逛 Scaleway Object... | 后 >>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想支持我的博客创作,或者有特定的内容想要看到,或者想约 coffee chat,手把手教学我有的技能等,欢迎点击下面按钮成为我的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