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盐豆豉

内容平台的分工

August 4, 2023
关我屁事
PSA | random | brain dump
本文总计 2.46k 字, 阅读约需要 6 分钟

这两天也更新了一下自己的 about 页面,重新整理了一下自己现在还在输出的内容平台,索性也稍微展开讲讲好了。

博客 - 长文和其它平台集散中心 #

无需多说,我自己最主要的内容集散中心。因为是自建站,形式灵活想放什么放什么,也可以当成集中了所有平台的 hub。虽说是写了近二十年辗转了多个平台从来没断过,但尤其是近两年在长毛象上搞过两拨 make blogging great again 博客伟大复兴的共同号召,以及最近从 wordpress 迁移到静态站,又重新燃起了写博客热情近期疯狂输出。除了能更整理和沉淀思维的博客长文之外,其实一直有改造成个人赛博小窝的想法,比如搞点可视化能互动的虚拟小窝,放点其它内容集成的伪·profolio(比如 pixel art,播客,书影游和 side project)之类的,但因为太懒所以自从迁移简单链接了其它平台之后还一直没开始执行。

不关门播客 - 书影游闲聊 #

虽然用的是 Spotify logo 和链接但是各大泛用型播客平台搜索“不关门播客”都能找到,也可以在还没什么人的Discord 社群追踪更新和跟我们互动。是我今年开始的探索新输出媒介的一个尝试。因为我本人不怎么听播客其实之前一直更想做视频,但上镜恐惧一直拖延着没开始。后来觉得还是先开始做东西再进一步优化。另一个 blocker 是不知道要做什么内容,年初机缘巧合听了几期闲聊型播客之后觉得也不必搞那么精致,用朋友的话就是我们是“陪伴型”播客。做了半年时间,除了基本保持常规月更的书影游唠嗑之外,还做了几期专题和客串,对项目进展相当满意了。

Patreon - 博客选题和项目赞助 #

最早也是 covid 期间开始学习像素画,外加运营长毛象实例,终于觉得有“内容”好意思拿出来赛博乞讨了。后来醒悟到其实写了这么多年的博客才是核心价值所在。当然,其实更多的赞助者也不是为了 Patreon 上提供的福利(如博客选题投票、Pixel art 头像、职业 coffee chat 等等)而来的,更多只是表示支持。

消费主义剁手安利数据库 #

也是 covid 期间开发的被动收入项目之一,想说反正我本身已经在各处自来水写产品测评了,不妨开一个 Amazon Affiliate顺便赚点安利费,以 Notion 数据库的形式方便搜索分类。近期又开启了月度幸福购物总结,算是一个线性形式对剁手安利数据库的补充。

Telegram - 有趣文章和工具剪报 #

其实这个 telegram 频道要发的东西 pivot 了很多次,从一开始的和长毛象定位有些重合会发一些我的零散观点,到转成主要书摘辅以文摘,到现在基本定型的网上看到有趣的文章、工具的推荐 + 值得推荐的书影游等,彻底贯彻了“剪报”这个定位,基本维持在一天一两篇更新,信噪比较高力求“有用”和去日常化。

长毛象 - 日常碎碎念 #

2020 年底豆瓣的背井离乡开始把日常碎碎念迁移到长毛象/fediverse 之后,网上社交的重心就顺滑地转到了长毛象。恰逢我人也从湾区搬到了西雅图,纯远程工作,因此长毛象几乎已经成为了我这两年所有的线上下社交来源。不过近年感到一方面很多朋友从 fediverse churn 掉,一方面社交圈子逐渐复杂,感觉长毛象的甜蜜期也过去了,有意无意的也试图分割一下线上下的社交。这种去中心化的自建社交平台注定小众,圈地自萌的舒适圈加上自建站的掌控权作为一个总是能依靠的碎碎念平台也挺好。

此外,我的长毛象实例隔三差五会挑我睡觉或者出去玩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挂掉,先前各种有我其它联系方式的我站用户赛博吊瓶下线会用各种方式找我修复,于是就决定集中起来减少重复沟通,把之前自己的 Patreon Discord 社群 变成了我的各种平台更新通知和反馈集散中心。

豆瓣 + Notion - 书影游标记 #

虽然背井离乡后停止了豆瓣广播等社交使用,用了十几年的“单机版”豆瓣书影游确实目前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NeoDB 功能上已经很不错而且开源改进空间大,但对平台长期运营所需要的经济物质成本来源的担忧让我不是特别放心全面迁移,现在只会在有安利和吐槽想推送到 fediverse 上的时候会在 NeoDB 标记并同步。

豆瓣的一个问题当然是审核,因为设置了豆瓣 - Notion 同步有在 Notion 上备份自己的书影游精神仓库,Notion 会作为自己书影游记录的 source of truth,敏感的部分会手动去 Notion 上添加,自己做不关门播客总结当月书影游的时候也会用自己的 notion 参考。当然,对 Notion 这种不开放平台自然也有自己的担忧,但最差情况好歹是可以导出成 markdown 本地备份的,而豆瓣虽然上次我迁移的时候备份插件还能用,但谁知道哪天豆瓣就关 API 了呢。

Threads - 摄影和英文内容 #

算是还在输出的平台里的最新成员,也不知道会用多久。先前 Twitter 被 Elon Musk 毁掉之前我其实也不怎么发推,只是关注了一些像素画手和游戏开发者。本来除了厌班吐槽之外,我也不太喜欢谈论工作和技术,吐槽长毛象足矣,更公开的平台能贡献的内容有限。Threads 跟风试用了之后发现可能是基础用户群(毕竟是从 Instagram 用户群迁移而来)不同,相较 Twitter 对我个人有了更大的应用空间(没那么技术和政治集中,依然有很多画手,多了摄影师)。比 IG 多了转发和文字的支持,多媒体形式也更加灵活(支持 GIF,视频无需变成 reels 等),偶尔 dump 一些日常摄影和(如果能重拾)的 pixel art 还是很合适的。

她乡 - 慢社交 #

有意 diversify 一下之前过于 fediverse centric 的社交之后重新开始在她乡上时不时回回帖发发博客搬运。跟博客类似,碎片化的东西看多了需要偶尔回到论坛这种更 async,结构更慢,输出内容更深思熟虑的平台调剂,更何况(排除少数不自觉的男性)纯女性的交流环境还是比互联网基本盘舒适很多。

“三次元”社交 - Instagram + 朋友圈 #

也是前两年偶然发现 IG 充斥着被推送的无意义短视频、meme 和发帖更频繁的内容生产者内容,完全看不到真实朋友的动态,一怒之下花了一整个下午把关注的 influencer 都迁移到了另一个账号(其实后来也很少去看),IG 大号只留现实生活中认识的朋友。前两天更进一步把 IG 账号转为私人账号,清掉了一些之前发猫和 pixel art 吸引来的僵尸号和陌生人,发个人生活的内容更无负担了,能更有效的和现实中认识的朋友保持联系了。现在 Threads 公开 + IG 私人分隔内容用得还挺顺手。

朋友圈本来近两年社交圈子转向墙外线上之后停用了一段时间,covid 期间看到朋友说“想多发朋友圈让墙内的朋友有个窗口了解正常的世界是怎样的”启发了我,于是现在有现充内容偶尔也会同步一些到朋友圈,也确实立刻看到成效跟一些很多年没联系过的老朋友有了互动。这个层面上来说,朋友圈还是功德一件的。

相关阅读


<< 前 | 7 月 spark joy 幸... 随便逛逛 美国能买到的方便食品个人红黑榜 | 后 >>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想支持我的博客创作,或者有特定的内容想要看到,或者想约 coffee chat,手把手教学我有的技能等,欢迎点击下面按钮成为我的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