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盐豆豉

California Dream

November 1, 2020
不行就分
Memory | 复盘
本文总计 7.62k 字, 阅读约需要 19 分钟

脱离了有背景音乐的长文平台太多年了,现在一有机会就使劲插背景音乐:Collective Soul - The World I Know

其实直到已经住在加州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偶尔跳出当下生活的仓促时,还是会被自己居然就这么水到渠成的跑到曾经遥远的梦想里生活了。而且这个柴米油盐的日常,和当年遥远不着边际的梦想,似乎又是两个割裂的意象。

毕竟,这个“遥远的梦想”不是“为之奋斗努力不惜一切也要追逐”的那种梦想,而是“就在天边有个挂念吧太遥远了也没想过怎么实现平时过日子的时候甚至都会忘了”的那一款。甚至连来加州之前最后几个分叉路口的剧情选择,促使我选了加州的也不是当年这个遥远的梦想。

这个“加州梦”就是这么一个讲起来自我感动很好听,实际上存在感很弱的白月光。

It’s now or never #

第一次有“我要去加州”这个想法是在大三的秋天,窝在大学宿舍上面是床下面是桌子的阴暗小空间里看完了《The L Word》第一季。距离高考完窝在家里看了一个暑假 LGBT 电影终于彻底确认了自己性取向还没过几年,虽然大学一直是透明柜但距离我正式跟同学朋友出柜也还有大半年,默认的“理想”还是考清华的研圆一下梦,什么专业无所谓不当码农就行,至于未来要去哪,where I see myself in 5 years 之类的问题,一秒钟都没想过。

就在这么个俗套、迷茫、平庸的年纪,看到《The L Word》里的姐姐们在那个似乎永远充满着阳光的咖啡馆仿佛时间静止似的自由和爱恨分明地生活,虽然明白也不是去了 LA 就随机附送这种生活(就像买了 GoPro 并不会自动学会冲浪跑酷山地车一样),但还是排山倒海的羡慕了。

我一直说第一个对我有“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启发的作品是《刺客信条II》。事到如今我也想不起这个 2009 年出的游戏我是哪一年玩的,但铁定也是大学迷茫期那几年吧。而放在一起看看,《刺客信条》给我的激励更多的是“我想去看看”,而《The L Word》则是“I want to live a life like that.” 至于怎么去,去了要干嘛,也是一无所知。

好巧不巧,计划出国的室友之一打听到 U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系跑来我们学校开交(圈)流(钱)项目了,就在 2012 年初那个寒假。截止日期没几天了,还要装模作样地申请。我不知道哪根筋没搭上脑子里就有个声音在念,“It’s now or never.”

对,我是一个很会给自己加戏的人。很普通没多大的屁事我都会给自己加一些很伟光正的戏。比如在美国找工作时拿到第一份某很冷的大农村钱不错的 offer,我纠结了好几天,最后一个人躺在学校阳光明媚的斜坡草坪的一颗树下面,脑内单曲循环了一下午《Let it go》—— The cold never bothered me anyway,然后当天下午就发邮件把 offer 给拒了(咦那我脑内循环不怕冷干嘛),这是后话。同样的,在这个不过是去寒假一个月的圈钱小项目面前,我又给自己加了一出“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做了”的戏。

其实在这件事上戏多也不是没有理由,我家属于西北四线城市的工薪阶层,出国留学这事儿在我从小受到“我家穷到再花钱我的嫁妆就没了”思想的耳濡目染之下(对当时还没思考过我要嫁妆干毛?),基本是 not even a thing. 既然留不了学,那打着“学英语”旗号去名校交流一个月自然是我最大的去 LA 的机会了。战战兢兢把这个计划报给我爸妈,万万没想到他俩居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不知道现今跟我闹僵成这个样子并且归罪于把我送出国的我妈有没有后悔当年这个微不足道的决定。

于是东拼西凑临时赶工出来一封英文简历和 cover letter,我就跟室友一起报了名,后来成功去了最想去的 UCLA(我很怀疑到底有没有人落选,最差也就是去 UC 里没那么有名的学校而已)。

说来也巧,我当初考 GRE 乃至后面能不紧不慢地申请留学也是被朋友莫名其妙拉去的。时值大二那年春夏交接,像开头说的一样,压根没想过要出国,默认理想还是要去清华读研。我高中好友大学同校的学霸打算出国,想报暑假新东方住校班突击 GRE,就把我拉去了。我一想,反正上一个月学在北京有吃有住才 3000 多好像也不贵,多考个试也没什么坏处(应试教育多年学霸上身,毕竟我是高中宁愿住校参加补习班也不想回家过暑假的人),还不用回家能在外面浪,那就去吧。结果考出来反倒成绩比拉我去的同学理想。后来拉我去的同学没出国保了研,我则是在去了 LA 之后彻底改变了主意一心走上了后来的出国道路。话说起来,拉我去 UCLA 项目的室友后来忘了去了 UCSD 还是 SB,后来也来美国而是转投商科去了香港,毕业就直接回大陆了。

我又要给自己加戏了,命运就是这么造化弄人,一系列小得不能再小的随机决定一念之间就把人生走向完全改变了。

时间从来不回答 #

患得患失的我却从开始就说服自己不看攻略,因为游戏中每一个选择带来的重量正是我它的部分。——结局不就是几张动画嘛,爱过┐=͟͟͞͞( ̄ー ̄)┌ ——我如是安慰着自己。打结尾之前大概知道各种结局,手残族的信心让我一直相信我打出的肯定是 Ciri 死,于是看着 Ciri 去异次元拯救世界了那段动画心中如自己死了一样酸楚地闪回着过去的画面,动画结束后也无心过场人物一心想速度奔向孤独狼结局丧失求生欲望寻死。然后在这种情绪下白狼进了酒馆,看到熟悉的兜帽背影意识到自己打出的是 Witcher 结局时激动地摔了手柄——这大起大落的心情一点也不比造作地跟女神告白被告知“我有喜欢的人了”随后跟上“就是你啊”差。

——我,《巫师3》评论,生活不止有血与剑,更有诗和远方,Dec 16, 2015

我回头看头几十年的人生选择,第一个想到的竟然是《巫师3》里不经意间做下的那些一两个按键之差的选择。通关之后再翻翻攻略就知道,它不是一个记分制的养成游戏,而是一个规规矩矩几个重要分支对话决定重要剧情走向的 RPG。而最巧妙的是,你在玩这场游戏的时候,根本看不出来哪句是会改变结局的“重要对话”。

I feel the same about why did I end up here in California.

时间回到大三的那个寒假。彼时我就算人到了 LA,还是没有决定将来到底要出国还是要保/考研。毕竟我一方面想要犯懒保研本校躺平水混几年,一方面又心有不甘想要考清华圆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存在的梦,一方面出国这事我知之甚少,人都到 LAX 了这决定还大半是顺水推舟随波逐流随便看看。

During that one month in LA, there’s two exact moment that made the decision for me. #

一是我坐在这个交流团组织去 Las Vegas 玩完回程的大巴上。Vegas 到 LA 那段路嘛开过的人都知道,乏善可陈的沙漠大荒地几个小时,加上早上的行程和中途吃饭,翻过 LA 周边那片山已是黄昏,LA 挺标志的血红色夕阳也快要在天际的山边消失了,只留下一些淡黄色昏暗的光打在山路上。全车人都昏昏欲睡,醒着的不是戴着耳机听歌就是盯着窗外发呆。

我就是那个睡了一路突然醒了,戴着耳机目光涣散盯着窗外的人。耳机里放着不知道是 Oasis 还是 Green day(虽然前者不是加州人但这俩的歌都不能更加州了),涣散的目光开始扫着在逐渐夕阳色消失黑夜吞噬的路面上经过的车。我看到了——驼着冲浪板的皮卡,在夜风里刮过头发的古董敞篷,驾着几台自行车的 wagon,晃悠悠比我们大巴还慢的房车,轰着油门穿着皮夹克的哈雷,在窗口来来去去,又在不同的下个路口各奔东西。

那个黄昏,在昏沉大巴上的我,好像从一只前半辈子都在泥塘中生活的两栖类爬上岸被缓缓淋了一头温水一样,眼前的世界越来越清晰——This is the fucking life I want. 而即将要“回去”的生活,仿佛上一段人生。

当然,时隔近十年的今天,我也依旧在上着朝十晚六的 Office job(虽然今年情况特殊都在家吧),冲浪我一毛钱兴趣都没有平衡感极差 wave board 都只有 wave 没有 board 的份,下定决心要买敞篷的最后关头还是务实地买了台小 sedan,自行车只在家附近骑最远也就 Tahoe 未曾陪我翻山越岭还不如大学时候从天津骑到北京时的少年意气风发,本来要买 Truck Camper 的持币待购计划完全被今年 pandemic 打了退堂鼓,摩托车买回来骑了不到二十回最后在租住公寓车库被偷从此不了了之。

But you got the idea.


二是我跟当年已经保研才出来一个交流团玩的本校学姐聊天。学姐一上来就三体句式:不要保研,我现在大四还没正式开始读就已经后悔了,本校的研在实验室划水浪费时间就已经更无聊了,更何况中国的研还要 2~3 年。我又问:那保外校呢?学姐:难于上青天。能保上清华研的成绩出国绝对能申一个更好的学校。我:OK I’m outta here.

从此保研 is not even an option for me。保本校的既然这么无聊只有轻松的话对我毫无吸引力,又不想再走一次高考般的准备过程考研。从这场谈话之后,出国才正式成为我在认真考虑的一个 option。

于是我订了一个从 LA 回来 10 天之内的托福考位,借着去年还没忘完的 GRE 和一个寒假的英语环境,突击了 10 天做了 10 套真题,就顺理成章地把托福也给考了,从此认真地开始为出国作准备。

这里有个小插曲,到了大四开学要正式填保研报名,系里前 15 名有面试资格,但最后只录 12 个人。前面的人放弃面试名额的话后面按顺位顶上。有一个不怎么招大家不待见的人排 17。系里明确要放弃保研的只有我和我(跟叫我去 LA 的不是一个人的)室友。大家半开玩笑似的跟我们说别放弃名额,把那个人挤出去再放弃。后来我俩都非常善心地直接弃权了,那个人作为系主任的得意门生也顺利保上了研。你看人的人生轨迹就是这么容易被(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的)微小决定所改变。


其实当时没有觉察到,但回想起来实际对现在的我决定性因素更大的是:困扰了我二十多年的、让我无法呼吸生不如死影响前半生入睡速度的、每天出门纸不离身甚至因为鼻涕量过多而不得不有时候一张餐巾纸分六份用的慢性鼻炎,到 LA 的那个月神奇的治愈了。这种如影随形的慢性病短期内可能还觉察不到效果,直到回想起来猛然惊觉:自由的空气真 TM 香甜,谁嘲讽这句谁就是何不食肉糜,键盘爱国容易谁又体会过一辈子都在窒息鼻子常年是擦破皮的离了纸出不了门的生活了?

再到后来时间就过得很快 #

toot

说起大四忙完申请那阵子,可能是人生头几十年最闲的时刻了,也无需诚惶诚恐,也没有下一件事情急着要去做,也有未来可期,社恐如我都开始跟人人上的半熟人面基,跟学妹们吃饭吹牛逼(不是我怎么这么直男),一个人去旅游,跟宿舍去旅游,跟基友们去旅游,手撕直男癌恐同系主任,跟舍友基友们拍胡逼毕业照,跟喜欢的妹子表白,啊真是神仙般的日子。如果说人生中唯一有什么时刻想再过一遍的话,大概就是那段时光了吧

有个理论是人年纪越大时间过的越快,是因为年轻时候活过的生命总长度还短,每过一年都是已成长过很短生命的几分之一,而活得越久同样的绝对时间在生命中的占比则越来越微小。

大学毕业之后我感觉我的人生也快马加鞭地加速了。在匹村读 master 那一年也有上面说的大四般的年少轻狂无比快乐的时间,但也毫不停歇地从生命里逃走了。


第一个跟加州有关的分支剧情点,大概就是上文提到的 Let it go offer 吧。彼时春假结束,班上一部分同学已经拿到传说中的 Oracle 捞人保底 offer 开始天天 party 吃喝玩乐,而另一批人任凭如何改名、内推、重投,就是拿不到面试,我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这个大农村 onsite 有多雪中送炭可想而已。网上都说,此公司 onsite 就是个 tour,过了 OA(online assessment,一个录像的做题 session)去 onsite 基本就有 offer 了。怀着激动又忐忑的心情我来到自己第一个 onsite,公司先安排了我们住在 downtown 前一天晚上由员工带着几个人吃顿好,谈到工作一两年就买 house 了。第二天把我们拉到大农村里奇大无比望不到头的豪华 campus,又是塞糖又是滑滑梯,又是展示公司不同主题的会议室——冰火的、魔戒的、哈利波特的、维京的等等,不是放点装饰品装个样子,而是直接有不同装修的房间。回到匹村没过多久收到 offer,没见过世面的 new grad 确实也被这个能跟湾区 new grad offer compete 的大农村 offer 数字震慑了。

所以就有了文章开头我提到的那阵给自己加戏纠结要不要接这个 offer 的故事。冷倒是其次,这个地方偏安一隅技术老旧,去了就很难出来了,真的是养老的节奏。而年少气盛的我此时就想起了快要被遗忘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加州梦——当然,还有彼时的 BFF 团全都去湾区了。我自己加完 Let it go 的戏拒了 offer 之后告诉 BFF 团,大家如释重负,虽然我的 offer 还没有着落,但至少离“不去加州”又远了一步。

(题外话——可以预料的是到了湾区不到一年这个 BFF 团就各奔东西了,how ironic. 在匹村凌晨两三点的夜晚一起在松鼠山压马路,在毕业很久之后才知道是匹村版 Dolores Park 的 Schenley Park (gay 圈捡人小公园,这个 fun fact 我居然是很久以后重看《壁花少年》才发现的,第一遍看的时候还在中国,没有这种孕妇效应)斜坡大草坪上躺一个下午吹水打屁,在家里拿 whisky shot 玩 beer pong 吐到垃圾袋都不够用了的快乐时光都让一把年纪的我们以为这波 BFF 可能真的会好一辈子,谁知道可能是我史上散的最快的一波好友圈,来得快去得也快。)


第二个剧情分支点就简单很多了。拿到了血汗厂 offer,默认直接发西雅图的组给选。这回我想都没想直接赶在大部队占坑之前就跟 HR 说,老子只考虑湾区。即便坑位少选择少 + 在西雅图算是标准的 package 在湾区加 3K 只能算是贫困户。其实我也很惊讶自己没在湾区和西雅图之间有丝毫犹豫,大概是抱着一种“来都来了”的心态吧——我都把好吃懒做 live like a king 的 offer 拒了,不去加州淘一回金说不过去啊。

给了一个冷门组的 SDE 和一个核心产品组的 SDET,并花言巧语试图讲 SDET and SDE are created equal。是啊,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不代表后面的路也一样嘛。我上了这么多年班至今也忘不了第一个组的元老 SDE III 隔着整个办公室一幅“整个 service 都是老子写的老子爱怎么 override failed test 就怎么 push”的语气怼 SDET,while she was just doing her job to keep everyone following good practice.

当然,选 offer 的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么多,一念之差就选了冷门 SDE 组,现在想想后怕。后来,我也在这个第一份工作碰到了职业生涯中最好的 manager。


好像就在最 depressed 的时候,我也没有打心底里质疑过自己的 life choices。They sent me where exactly I want to be, even I didn’t know where I want to be when I made those choices.

可能就像打游戏我从来不会二周目一样吧。

Hey now, hey now #

Don’t Dream It’s Over 在这儿插这么一首歌……是不是有点对自己太残忍了😂

可能是“呆腻了”,也可能是当初想来的那些原因都不在了,也可能是当初想来的那些向往我全都达成了,也可能我根本就对任何地方都没有归属感。

《The L Word》里时间静止般的 sunset LA——我停留过了。

《Looking》里明明没经历过但仿佛 re-live a memory 一般的 SF —— 我停留过了。

甚至就连《Sense 8》里有点奇幻色彩只是当个背景的绚烂的 SF —— 我也拜访过了。

甚至连《五十度灰》(对又是跟加州没一毛钱关系)里的滑翔机——我都跟着旋转跳跃不眨眼过了。

而来了加州之后当这个白月光没有和日常柴米油盐重合,反倒是相映成了一道二重曝光。

其实我还是蛮喜欢加州的,虽然说没有四季呆久了会腻,但是跟中部的旷野和东部的城市、文化气息又不尽相同。它的荒和 Arizona、Utah 那种天地之间只一人雄奇的荒完全不是一个荒法,它的文化也跟东部那种(在美国人里)delicate 的精致不是一个文化法。加州一直保留着一分淘金者的气场,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是,现在正在发生的这场也是。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感觉,如果你玩过《荒野大镖客2》 ,那八成可以想象,虽然它并不是发生在加州。加州既有 LA 这种现代文化之都,也有 SF 这种 hippie 大本营,有 Monterey,Malibu 这种充土豪才买得起但意外充满着避世气息的小镇,有看不到头的大平公路和荒草,也有同样看不到头参天高的红杉木(redwood)林,也有 Yosemite,Sequoia,一号公路,PCT 这种世界闻名的风光。用音乐来描述的话,加州给我的感觉就是背景音乐的 El Condor Pasa,虽然这歌源自秘鲁民谣跟加州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 Wild 里,毕竟是个走 PCT 的电影,整个 vibe 还是很加州的,因此对这歌儿有加州味儿这个印象也就刻在我脑子里了。再推两首同样觉得有“加州味”的歌:Great lake swimmer 的《Your Rockey Spine》也是跟加州一毛钱关系没有,人家加拿大安大略人,加州甚至连 Rocky mountains 的一个角都没沾到;Fleet Foxes 的《Mykonos》,这个关系稍微近点,乐队是西雅图人,我第一次听到这歌儿是在 Monterey 著名买房宣传片《Big Little Lies》里,也难免对这首有加州印象了。

——我,山与湖之间,Oct 31, 2020

今年 pandemic 期间 working remotely became a new normal,我也不能免俗地又蠢蠢欲动了。

乘着历史最低房贷利率把房子 refinance 成了 30 yr fixed。而 pandemic 期间虽然 apartment 房租大跌,但 single family house 价钱不降反升——大概是平时反正都在上班凑合住 condo,pandemic 期间出行受限为了不把自己逼疯都消费升级了吧——于是家附近同档房租大涨,已经可以完全 cover 月供了。基本上出不出去漂的现实问题全都解决掉了。

而跟很多公司一样,我所在的公司也干脆借机转成了 remote first,办公楼租期到期直接退了以观后效。虽然之前公司就是 remote friendly 一半员工也在 remote office or WFH,但我还是老老实实要去 SF Office 上班的那部分。其实当初来这个公司也不无转换期的意图,想逐渐转为 remote 寻觅下一个落脚点。这倒好,借 pandemic 的风我也直接一步转成 fully remote 了。

WFH 一时爽,一直 WFH 一直爽。之前我发起过一个小调查看大家喜欢哪种工作形式,结果大多数人竟然选了一周 WFH 三四天去办公室一两天。其实早在几年前我从第一家公司因为通勤太远准备换组/跳槽的时候 manager 为了留我做完项目就践行过这种形式了,我个人的体验反倒没比天天去公司上班强太多,反倒而因为养成惰性而平时拖延 DDL 赶成狗,又在要去公司那一天非常 reluctant 极度厌班,而因为得去公司所以居住地完全限制在了一定范围内,fully remote 的好处也没沾上。

所以日后即使要继续留在湾区,我应该也会选择 fully remote 的形式。对超级喜欢不穿袜子、盘腿以及穿舒服的睡衣行动的我来说,在家呆着比哪怕只开十五分钟的车出去上班都强太多了。毕竟出门就得准备上班的心情。

而我这次自己跑出来(见昨天那篇山与湖)也是真的想 reflect 一下自己的 life choice。中年危机所言非虚,我现在可能真的到了一个除了能直接不上班退休的钱,其他什么都有,所以不知道下一步想要干嘛的阶段。前阵子我也说过,下次裸辞一定要休一年周游世界,就去各个想去的地方住几周,一半 work on side project like I’m really living and working there,一半出去浪。

But to be honest I don’t really know if that’s what I want,就是想要给生活一个 break 来有时间想想自己下半辈子到底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这篇文我插了一首《The World I Know》这种甚至还没上篇文说过的几首歌加州感,而且歌词里明明讲的是纽约的背景音乐了——这种跌宕曲折、暮然回首的感觉太适合我给自己其实没什么风浪的人生加戏时候缅怀春秋用了。

写得太长太情绪化,我也不知道该怎样结尾了,就中二一把拿结尾这首自嘲来结束吧——

There is freedom within, there is freedom without
Try to catch the deluge in a paper cup
There's a battle ahead, many battles are lost
But you'll never see the end of the road
While you're traveling with me
Hey now, hey now
Don't dream it's over
Hey now, hey now
When the world comes in
They come, they come
To build a wall between us
We know they won't win

—— Don't dream it's over
Migrated Comments

Comment by Eddie on 2020-11-01 04:11:54 -0800 #

看得很感动!优质长文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简直有BUFF加成
真实羡慕黄老师的生活和文笔了
p.s. 最近歌荒,到这几首歌的Spotify Radio里又发现了很多好歌

Comment by mavis on 2020-11-01 11:29:44 -0800 #

 产出率好高!配图也好喜欢,航拍的海湾和夕阳下的背影莫名有点感人…

Comment by 椒盐豆豉 on 2020-11-02 01:10:17 -0800 #

不干正事起来效率从来都是拨群的!😂😂😂😂😂

Comment by 椒盐豆豉 on 2020-11-02 10:02:11 -0800 #

其实生活很普通,只是废话比较多都写出来了而已😂

相关阅读


<< 前 | 山与湖之间 随便逛逛 Make 友情链接 great... | 后 >>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想支持我的博客创作,或者有特定的内容想要看到,或者想约 coffee chat,手把手教学我有的技能等,欢迎点击下面按钮成为我的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