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ldly Annoying Driver

Mildly annoying 的程度,大概介于右边没车的情况下走限速的 left lane blocker,和螃蟹王附体从最左线平移去出口之间。前者属于完全合法可以轻轻绕开,后者刚达到可以被罚款且出了事故没有什么争议的全责危险驾驶的行为之间。本文吐槽均基于美国交规,别的地区如果情况有变请误参考。

本文目的包括并介于自己吐槽和督促大家自查做个惹人喜爱的普通司机之间。毕竟有些问题自己很难发现。

  1. 在最左侧的直行道上等红灯,挡住左转道入口,车前还有海量距离,但无论后车如何向左表达出明显钻缝意图,打灯,逼近,甚至鸣笛,它就是不往前挪。
  2. 最右直行道等红灯,左边还有海量距离,非要停在中间靠右挡住右转道,所有红灯可以右转的车都要在那儿陪它等红灯。
  3. U turn 还没过中间隔离带就把方向盘打死,恨不得踩着道牙子转弯,导致 U turn 速度奇慢无比,本来能过 10 辆车的左转灯活生生给它拖成 3 辆车。
  4. 大车过收费站,非强制 HOV 或堵车时段,即便地上黑底白字写着宽车走最右,也死活不走最右宽车道,更不走最左边宽的不用减速的 fastrak 道,非要在 fastrak only 口强行挤收费口,减速到十几迈,后面堵住一串小车。
  5. 停车场逆行(斜着那种车位),还坚持走线正中间。
  6. 前方无车的情况下,在最左线非要与右侧车辆并行,堵住所有人的超车可能。
  7. 多条转向道一起转向,在转弯那个半圆弧过程中斜插进你的车道(所以不是走错道临时想换)。在你脸门口碰到两次,每次都是中国男。
  8. 晴好天气踩着比限速低 10 mph 的速度在唯一车道上行驶,堵了一大串车并路过好几个停车点都不让道。(除了老头大妈之外,90% 是印度男)
  9. 并线/换道明明在你前面/侧方有位,偏偏不加速/大减速。
  10. 前方无车,你正常直行,它飞速从你旁边的道赶过来切到你前面然后刹车。(YouTube 搜 brake check failure 有惊喜)
  11. 你后方无车,你正常直行,对向车非要赶在你前面左转迫使你刹车。可能早半秒进 plaza 可以抢到便宜两分钱的白菜吧。

12.换道不看路,打了灯立刻打方向盘,吓得侧方车鸣笛后方车减速。

  1. 远远看到你在路口打着灯等着出,也不打灯也不减速,在你等了它 N 秒之后突然转进你这个路口。
  2. 与你并行比你慢 0.75 个车位,你的线在一段距离后会变成右转线,你左转灯从头打到尾并轻轻加速想要换道,它也和你一起加速,你如果要从它后面过需要急大减速堵住一路车且也不安全。你好不容易切过去之后发现丫右转了……我碰到过一次,逼得我一脚在 35 的路上踩到 55 丫追不上才切过去,气炸,图啥。(违法行为,请勿模仿)。
  3. 大堵车时一直来回换道。最后通常 end up 比原本的线慢,justice served.

评论提醒和补充:

  1. 车停地非常靠外。自己不怕被撞烂屁股路人还怕蹭烂车头啊。前两天看电影碰到一个小车,斜着那种车位,估计是看对面车有个自行车架,所以停得超靠外。它车头再停一辆 smart 一点问题没有。屁股挡了一半行车道。我看完电影出来发现保安给它贴条了,可惜不是警察估计没罚款。
  2. 车停非常斜/歪,明明旁边一大片位置,非要紧贴你下不了门。上次在你脸停车场看到一串,可能有什么世界不规范停车日活动吧😑
  3. 错过了排左转道的队走去了直行,到了前面硬要去左转道,于是停在直行道上等着插进左转道,堵住后面一大排直行的。早高峰啊大哥,你自己省 5 分钟不绕路全梅龙镇的 traffic 都是你造成的啊。今早上碰到的,我要是开 truck 真想给它直接撞烂。(就说说,并没有路怒症)

想到再加。欢迎补充。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想支持我的博客创作,或者有特定的内容想要看到,或者干脆就想单独聊五毛钱,欢迎点击下面按钮成为我的金主:

Become a Patron!

墙内赞助通道:爱发电

Loading spinner

台北七日

作为一个西北五线城市内陆生长,大学亦在华北某无名经常被当野鸡的高校读书,研究生又扎进祖国码农圈堆子,又对台海局势等政治话题毫无兴趣的人,我对台湾的印象还停留在少年时代看的小清新电影们,脑海中的画像不外乎《不能说的秘密》里的淡水海岸,《那些年》里的铁路沙滩,《练习曲》里的单车环岛,和一干混淆了日本动画里长满青苔的石壁,稻田,蝉鸣和小道的模样。

早已过了少年时代对做作青春的向往,加上我爸一个中年男人跟团游完回来差评如潮觉得“小池塘小市集小农村”没劲的一手评价,这趟旅途我更多是抱着打卡的心态。毕竟主要目的是参加同学在杭州的婚礼,从湾区到上海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折腾一趟,不如去附近转转。一年多前又刚去过日本香港泰国,对韩国又没什么兴趣,越南柬埔寨什么的我虽喜爱但家属要签证而且飞机太远,附近的旅行目的地似乎也就台湾最合适。加上家属年少时经常在台湾住的熟悉我完全不用操心行程,从美国直飞再回大陆我又只需要入台证不需要在再办通行证,这趟旅途也就顺理成章了。

说来也奇怪,同样偏安一隅,同样地处南方,同样与大陆分分合合关系复杂,香港与台湾的画风完全不同。香港是一副风雨飘摇,中西合璧,踩着最快的扶梯吃着最贵的炒粉,行色匆匆。台湾却还保留着日系清爽,又没了日本的人口、文化、历史和经济负担,即便是台北市中心也有着慢悠悠地偏安一隅的悠闲。

我废话比较多,只想当攻略用的,循着你觉得好的风景图找附近的描述跳着看就好。

Continue Reading
Loading spinner

因为懒,我顶着湾区的房贷从 Amazon 裸辞了半年

工作满三年之际的时候我从 Amazon 裸辞了,不是因为大家司空见惯的血汗工厂剥削。事实上,我可能是很多人认知圈里为数不多甚至仅有的 Amazon 忠实拥趸。我甚至还写过一篇吹 Amazon 吐槽某脸的文. 所以,想来看喷亚麻文的群众可能要失望了。写本文纯粹是因为我回国玩有时差,半夜醒了没事干而已。内容主要是个人辞职原因以及新公司面试吐槽的流水帐,对想要辞职和跳槽的朋友可能有一些参考价值。

裸辞这个词对包括我在内的湾区社畜可能是一件比别的地方更奢侈的事儿:

其一,很多新农还被 OPT 或者 H1b 套牢,优雅期太短,移民身份上而言裸辞风险太大。

其二,很多中农买了房,毕竟宇宙中心房价虽然比不了北上广,还是对工薪阶级有点压力的。很多人踩着每月税前 base 信贷比的上限(俗称“基本年薪的五六倍”)贷的款,税后估计半张 paycheck 都得扔进去,如果失去收入来源确实不会 sustainable 太久。

其三,本着国人谨小慎微的传统美德,很多人觉得“简历上空一段时间不好看”,而把裸辞排除出了候选项。毕竟“说走就走”这种小清新是留给任性的小布尔维亚们的,我们很多精致利己(I swear to God 此处为褒义不是反讽,我特烦知乎上那股子自命清高的创造->滥用->妖魔化这词儿的人)的湾区码农嘴上说说羡慕,自己是不会去自找麻烦的。

Same happened when 我给很多为身份发愁的人推荐外国人当兵那项目的时候。即便身份是他们人生中 top 2 甚至 1 的忧虑来源了(爱国人士以在此排除,免杠,这是另一个话题),大多数人在我明摆着百利一害(半年轻度训练强身健体,partime 预备役选个相关专业诸如会计码农司机,在住地附近诸如三藩东湾的军工部门每月选个周末上两天班,本科以上学历士官级别,三个月入籍,享受军人福利终身)的分析之后还是会摇手微笑“万一打仗了呢”。各人选择我完全支持,就是内心为浪费机会舍近求远气得跺脚。毕竟在固有印象面前,他们没想过一个美军士官多少培养成本,就算打起来灯塔国舍不舍得让读了十几年书的弱鸡如咱们上前线附死拖累队友的问题,也忘了自己嘲笑”亲戚听说是腾讯的就让充 Q 币“/”听说是学计算机的就让修电脑“的认知匮乏和错误 stereotype 时的清晰逻辑,轻描淡写地忘了美军是多么庞大的一个产业,轻松把“入伍”和“上前线”划了等号。这种时候我就对我的原则“坚决拥护个人选择”坚持不起来了,毕竟这已经落入没有逻辑的双标范畴,连跳个槽换个组公司还看专业对口呢,怎么换到入伍这事儿他们就觉得灯塔国会傻到拿着一帮高学历外劳人才去堆前线这么扬短避长了。当然在他们的迟疑和川皇的普照之中这项目早黄了,就那么几年的黄金时机我自己不能去却眼睁睁看着别人想当然地错失,还是很气的。毕竟我是走到离签卖身契只差一个房间之隔的人,要不是倒霉的体检加试查出了谜之眼部遗传缺陷中了黑名单没去成,我现在已经拿着蓝本护照,迷彩服和退伍老兵卡高兴地走各种绿色通道了,所以 bare me 这段无关吐槽。

Anyway,我“幸运地“三次没抽到 H1b 愉快地抱了家属大腿解决了身份问题(感谢生得时间巧,联邦政府刚承认同性婚姻合法性为绿卡创造了条件我就像段子里一样用上了),又“幸运地”讨厌小孩所以对学区房毫无兴趣买了东湾老破小房贷压力不大(读到这里朋友们已经发现标题是 click bait 了),还“幸运地”没那么精致只剩下利己,比较豁得出去没有心理障碍。满足一切裸辞条件,就差动机了。毕竟前面也说了我不像大多数圈内码农一样对亚麻嫉恶如仇,那干嘛还非要裸辞呢?

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懒。

其一,通勤太远。前面也说了,社畜如我买了东湾老破小,不巧公司在 SF。搬家前住 Bart 旁边上班 50 分钟下班一个多小时,搬了家堵车找车位 Bart 就变成上班一个多小时下班快俩小时了,实在受不了。懒猪如我又没在 Bart 上工作学习,只能睡觉,一天浪费三小时在低质量睡眠上这太不利己了。

其二,刷题太懒。正常人碰到通勤这种不可调和矛盾之后,要么换组要么跳槽。我自从考完 GRE 之后可能把年轻时候的学霸额度都用完了,题是刷不起来的,加上每天三小时通勤更没毅力刷题了。遂打主意先换到 Palo Alto 凑合着先。毕竟“幸运地”赶上了亚麻股价三百多的年代,钱倒是没被倒挂多少。结果呢中间出了点岔子(俗称 HR 坑爹),换组到了约定时间我被鸽了,于是愤而 angry quit。

于是掐着日子拿到股票外加为数不多的处女座特质发作,我挑了入职三周年整 last day.

离职之后我做了这么三件事:刷题面试,玩儿,躺着。

刚离职的时候因为最后几周比较闲,大概刷了 30 道题(包括 two sum 这种)。挑了几个 LinkedIn 上搭讪的 recruiter 回了想说去探探市场行情。结果事实证明我这种弱渣不刷题果然不行,只拿了一小公司 entry level,给的钱跟我在亚麻都没法比,也是很善心了没有直接拒我。

此外还去湾区某国内大厂体验了一下面试及后续体验有多差。大家倒是实在,直言要跟国内开会可能晚上九十点才下班。我天真地问,那大家早上会晚来吗,都加班到这么晚了。人家也很实在地回答我,对啊大家都晚来的,大概十点多才来了。我内心 mmp 面带微笑地退下了,毕竟面试被 HM 疯狂粗暴打断还面得跟屎一样也没啥好后续的。比起来湾区亚麻真是冤,十点半上班五六点走中午还吃饭一个多小时闲聊也好意思配叫血汗工厂。话说这家之前还在知乎上被吐槽喜欢不分时区 cold call 且临时通知第二天面试,话题还挺火 HR 都出来道歉说我们一定改。结果证明跟该朝一贯作风一致,改是不可能改的。我简历进了系统这可被缠上了,上班时间 cold call 就算了,半夜三五点打过来的能让人不火大么?幸亏我睡得死没被吵醒过。

要么我怎么那么佩服人在湾区还喜欢去国内公司的人呢,毕竟钱差不多,福利少不少,工作时间长个 50%。说是回国出差机会多算是福利,在我这儿也用不上毕竟回国在我来看不是啥福利(又能单独展开写一篇了)。这样还去的话不然就是非常爱国不然就是非常有野心想要冲破所谓玻璃天花板了。对于这种舍生(活质量)取义的强大执行力我一向是非常佩服的。绝非反讽,毕竟我高中刷英语卷子的时候也舍生取义跑去食堂一个人火速吃饭 beat the queue 好回宿舍多做一套完形填空的,现在年老色衰想激发这种执行力都激不出来。

几个不成功的面试之后认真刷了几周题,然后就回国顺便去日本玩了一个月。这倒是辞职之前就计划好的,跟说走就走没啥关系。时间久远外加太懒,不知道何年何月才会补游记,墙内 Google photos 不方便图也不全,凑不了数,我裸辞“玩”这个部分也太少了,一点都不潇洒。

放假回来之后倒了一个月时差又开始刷题。开局不顺之后拿了果脸和某理财小公司三家之后就把其他 onsite 取消了(索大法我们有机会再续…)。

脸的面试体验没啥好吐槽的,HR 积极回复速度快,跟 lunch buddy 相谈甚欢都不想回去面试了,每轮题也非常清晰全部超常发挥。除了面试分冲突房间中途换了此屋之外非常舒爽。大公司一般面试体验还是比小公司强太多了。发口头 offer 之后 recruiter 和 HM 还分别约我去公司吃了顿饭介绍了一下各种 perks。

果黑如我去果面试的时候因为对 iPhone 的仇恨程度所以不想换回旧 iPhone 去,全程三星揣兜里没敢拿出来,间隙不看手机也是很憋了。众所周知果家特别注重经验 match,两轮电面七轮 onsite,过了再给一轮 director 电面也是很仔细了。我居然还碰到了很我以前亚麻同一个组的面试官literally 同一个 manager,我入职之前几个月他才走的,我大概率是来顶他位子的🤦‍♀️。面试时候他听完我自我介绍就问我是不是跟 XXX 一个组的了,吓得我都不敢吹牛逼了。午饭也很逗,果家食堂不是免费的,面试官拿着一个 coupon,结果我拿了瓶饮料多了一块钱(发现那个 coupon 只有 10 块钱),害得面试官自己掏了腰包。给了口头 offer 之后也是怕之前面试在老破小旧 office 印象不好,我面完那个组就搬去新的 UFO 大楼了,特地又邀请我去新大楼跟全组吃饭。再此感叹果家注重经验 match,一个组碰到三个 exact same function 从亚麻跳过去的人是什么体验……UFO 大楼是真的 fancy,中间还有个小镜子湖。我发了个照片就有果家同学来问我面的什么组好做转组参考了,大家都想去新楼哇。

比较值得吐槽的是某 w 姓理财 startup,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差的面试体验。之前在网上就听说他家会逼面试人效忠,心想小公司都这样毕竟面试成本太高经不起耗着,我也挺喜欢他家产品的给得好去的几率也挺高,就没放在心上。结果从电面之后 HM 就打电话来逼问我如果给 offer 一定签他们吗?我把心里那句回怼“你们电面完就一定要我吗”憋回去说我确实还得看看组和人和钱,周旋了两次之后话没说死还是去 onsite 了。可能是为了省午饭,我第一次见从 12 点开始面试的,面试官都没空吃午饭。报销停车费/打车费啥的提都没提,邮件里还写明公司旁边哪些车库比较便宜,也是挺 cheap 的了。面得普普通通,结果最后一轮 HR 进来直接问你现在要签我们吗。我:数字我都还没看到诶???HR 报了个普普通通的包,并且画饼这些 option 如果我们市值 blah blah 你就有 XXX 钱了(of course 我回家一查他所谓的稳妥估值大概膨胀了2~4 倍吧)。我说的每一条 concern (诸如选组,commute,数字之类)HR 都要很 aggressive 地怼回来,一副“怎么会有人在意薪水/别的 option”的样子。此时我已经不太想签他家了,一副进了门就是我家人的传销和拐卖妇女架势那真是真爱或者非常 desperate 才敢去吧。HM 进来又是一顿“怎么会有人想要考虑”的样子,我觉得我当时要是直接拒被扔下楼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第二天电话 follow-up 我拒他们之后客套了一句将来有机会再合作(我为什么要嘴贱),HM 怼道“There won’t be future opportunities since we’re only looking for consistent and honest candidate“。我一句 who TM fucking cares 挂在嘴边现在后悔当时没说。一个字都没签过一直说我还需考虑没给过任何 promise 被指控 inconsistent and dishonest 也是很委屈了。我面过小公司不多也有几家,知道小公司喜欢倾向大的面试者,但还从来没见过这么横的。建议大家不是非常 desparate 的话可以不要去浪费时间找气受了。

为什么我一篇裸辞文也能写成找工作经验…总之脸果 HR 互相撕逼期间还不约而同同时发来一个 benefit brochure pdf,我一看果家的 9 天 PTO 放在脸家 21 天旁边也是挺喜感的。所以我挺佩服把果家当目标的软件码农, 觉得情怀也挺足的(同上,褒义)。加上脸家离我家 off peak 15 分钟,平均 20 多分钟,最堵也就半小时的 commute 对跨半个湾区通勤了三年如饥似渴的我实在太有吸引力了,就从了。当然,对脸家种种吐槽是后话了。写着写着我又想起脸家的好了,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啊……

就这样,家里蹲了几个月的我又屁颠屁颠投入到新的社畜生活中了。关于我的裸辞经历总结如下:

  1. 简历上的 gap 至少我的面试经验(主要啊大公司)里 nobody cares,毕竟老美也动不动 gap,第一印象不会揣测你被裁,而且我的几个月也没很久。几个月大多数人全职刷题还是绰绰有余的。
  2. 身份方面如果是被动离职,甚至是主动裸辞的话,因为现在有经验码农毕竟还是卖方市场,至少随便凑合不论好坏找到下家的难度不是太大,如果原来公司实在呆不下去了,也不必过度担心。当然因为大多数人裸面就拿到 dream offer 的难度也比较高,没有逼到抑郁的话还是不建议随便作的。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想支持我的博客创作,或者有特定的内容想要看到,或者干脆就想单独聊五毛钱,欢迎点击下面按钮成为我的金主:

Become a Patron!

墙内赞助通道:爱发电

Loading spinner

湾区新农(不)买房误区

感觉很多湾区新农(包括两年往前的我)对买房有两个误解:1. 买房 = settle down。2. 买房投资 = 占用资金老了才拿出来有什么用。其实不是的啊。此处不是倚老卖老(毕竟还不够老,而是水到渠成的茅塞顿开)。首先,买不买都有很好的生活方式。其次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把生活向投资最优化,像苦行僧一样的。在这里只是要纠正上面两点误区。适合人群新农,已买房的和老司机大可略过。

毕业三四年之后你就会发现班里同学即便没有打算 settle down 的也纷纷买了房,以及同事里渐渐有别的地方买了房也举家搬迁过来的。这不是中国人买房囤积症,只是大多数时候买房是比较合理的选择而已。

首要原因,湾区房租太高,并且能住的房其实不都是大众想象中那么贵。毕竟租房就是把钱扔水里了,买房即便有价差,好歹有一部分是进了自己的资产口袋。比如我个人就是被黑心商家连续涨租几年,并且仗着定位咬定租客对价格不敏感而续租要价高于市场价。按理来说续租既没有空置期损失,也无需房东打扫翻新,房东赚更多本应更便宜才对,偏偏要仗着房客懒得搬家而加钱,这种欺人太甚的资本主义黑心行为我忍无可忍。毕竟我买个 SFH 的月供也没比以前 1b1b 公寓贵太多,干嘛要拿钱打水漂呢。

其次,这两年的房价涨幅是没有很多新码农的工资涨幅大的(头几年新码农工资翻一两倍还是不太难的),买套房对很多人来说甚至不会影响生活质量,包括单码农。很多不打算买房的人不知道首套房银行是只会贷款给你税前月基本收入的 43% 左右的,即便你想苦行僧银行也不会给你这个机会的。而且即便这个比例看起来很高,你的 bonus,股票,涨工资什么的很快就会让两三年的码农手里有点余钱(有奢侈品爱好除外)。这钱放在银行贬值,放流动性大的投资方式也就是图个心安而已。大多数人本身就是 h1b/OPT 并没有失业的自由,也就无所谓“有房贷不自由”了。毕竟你有的那些假期全拿出来周游世界也花不了多少钱啊。

再次,很多不买房的人以为一套房子要到三十年后才变现,“这种老了才能花的投资有什么意义”。事实上是很多人五六年工资增长或者事业变动或者家庭变动或者兴趣变动就会换房子了。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查查五六年间世界各地房价的涨幅。再算算这些年如果一直租房的花销,和房贷之间的差值。

很多人即便没有“被房绑定”也还是会在湾区呆个几年的。没有明确目标具体时间线搬去别的地方的话,把租金扔海里这种“买说走就走的自由”是很潇洒而已。前面也说了,很多同事在别的城市(诸如芝加哥波士顿之类)买的房,湾区这边拿到好 offer 全家搬过来,那边也不用卖,直接交给中介租出去,两边不耽误。当然,流动性是肯定不如租房的。比如租房一年一换,想去哪找工作去哪找,不存在住三藩不想去南湾公司受限这回事。搬家麻烦是另一方面的问题了。

还有很多人觉得湾区没有 1.5M 根本买不到房子,这个要么是自身要求太高那真没办法,要么是眼高手低并没有调查了。毕竟在租房每分每秒都是在亏钱的情况下,学区房真的是刚需吗?热门地区真的是刚需吗?新房真的是刚需吗?条件稍微放宽点 1M 以下的房子多的时间。不过通勤我倒觉得是刚需。

我是对投资没什么研究的(懒人理财),不生孩子对学区和 settle down 也没有兴趣。买房纯粹是简单字面上合算人穷不想再把房租扔海里而已。买了以后顺便发现偶尔后院开开烧烤趴车库搞搞东西阳台屋弄个 gym 也挺好。

我是不怎么向往投资大牛和苦行僧那样想要买两三套最大化资产/现金流的,也觉得不想折腾买房愿意折腾搬家或者跳槽流动性最大租房也是很棒的个人选择。几种生活方式纯属个人选择绝无高下之分,我两年前也还是坚定的租房党呢。本文只在消除文首两个误区帮助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路线而已。在此重复论点:

买房 不等于 settle down。

买房投资 不等于 占用资金老了才拿出来有什么用。

另外虽然用了豆瓣十几年了但是之前只记电影游戏,这两天刚被知乎恶心到了所以来豆瓣写东西活跃起来,还不怎么认识人,欢迎大家问问题/交流。我尚无资历,不过新农们的困惑也经历了一些,尽量消除信息差那就最好了。

最后祝大家买/租房顺利。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想支持我的博客创作,或者有特定的内容想要看到,或者干脆就想单独聊五毛钱,欢迎点击下面按钮成为我的金主:

Become a Patron!

墙内赞助通道:爱发电

Loading spinner

我的第一份工作(也算是现工作对比 rant)

我在一亩三分地、知乎、豆瓣都有号,本文涉及隐私较多 context 也只适合豆瓣讨论环境,已经写了禁止转载了,请某些人洁身自好,不要为了积分乱转,沦为跟营销号一样没节操了。相信大多数人也是本着分享信息的好意,但“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豆瓣大字已经写在下面了,大家人都在美国了就别玩天朝贴吧那套写个 zz 就当免死金牌了。


离职一年半了,要不是现在工作的对比我都不知道第一份撞大运碰到了多好的机会。毕竟,著名血汗工厂 Amazon 的湾区边远产品组能好到哪去呢?(剧透:现在可能是组的缘故觉得远不如第一份工作。大公司各组之间差距很大,以下仅针对组)

快毕业的时候大家纷纷拿到湾区 offer,我险些接了大农村的职位。威斯康辛某医疗大公司,钱给的大方,campus 气派有趣(在魔戒和冰火主题的会议室面前跨层滑梯就不值得一提了)。考虑当地消费水平和房价,给的那个工资两年轻松买 house。当然缺点显而易见,公司传统技术老旧(主要是 vb),地区偏远机会少,一年下七个月雪。甚至在忍痛拒 offer 之前我还躺在学校草坪上脑内 Elsa 冰雪女皇变身场景 Cold doesn’t bother me anyway 地自己 drama 了一阵。

几个月后一周排了四个西海岸 onsite,亚麻的面试十拿九稳出来我就不太想面其他家了。之前“拿了保底 offer 再去投 Google 和 Facebook”的雄心壮志也迅速被懒打败。火速跟 HR 要求必须去湾区之后给了俩核心产品南湾 SDET 和边缘产品三藩 SDE 坑,当然没怎么犹豫就跟当年一起面试小伙伴签了三藩组然后大吃大喝加跟着老司机签同一家公寓去了。

亚麻这份工作经历让我怀念至今的原因有几点:

  1. 成长机会
  • 一来就有和善幽默老司机印度 mentor 带着写规整 API。(剧透,我对亚麻的几位印度同事印象非常好,所以对网上的种族地图炮 drama 非常没兴趣)。
  • new grad 入职上手没几个月就有 design 写。并且从始至终都有大牛参与 design review,提升飞速。本来以为是大厂标配,换了工作才发现在你脸,design 根本不存在。哪怕是 infra 组的 design 跟亚麻的比起来还不如我一年时候写的。
  • 一年多 design /lead 整个 org 最重要的项目的一个重要 API。
  • 升职什么的都是水到渠成。有一次赶大 due skip manager 带着大 lead 和我 manager 与我在会议室撸起袖子逐条整 milestone,我出来召集组员严肃地动员加强调重要性。大家自上至下齐心协力当天开始明显提高生产力产出 deliver 的感觉至今想起来都高光。
  • Tech lead 机会也是水到渠成。现在 manager 给我甩锅的时候经常把 tech lead 机会拿出来当宝,我内心有点嗤之以鼻。
  • 当年的创世大牛写的架构真是牛逼,干了两年有深入了解才懂。宝贵学习机会。
  1. 工作氛围
  • 人好。一去就有清华小哥带着我加入了中国人午饭群,后来大家走走来来一直有个关系不错聊得来的群体。第一个组两个创始大牛虽然看起来冷漠但是技术过硬。reorg 的新晋 manager 人好,活泼,码农转的技术也不差,工作有热情,长得帅,不乱画饼,真诚,还是 gay(我组一度五个人三个弯的),带着本来我们边缘的组乃至 skip 的组变成全 org 当红炸子鸡。后期新来两个人虽然一个是坑但另外一个印二代小哥简直是我碰到最喜爱的同事,活儿好有礼貌又有眼色。离职时候我狠命给 manager 说他好话。
  • 有一次我组超级碗周末前那个周五出了大 sev 找不到原因,刚好 manager 和 skip 都渡假去了。已经分家在别的组的创世老司机和全组人一起 debug,senior manager 带着 sev1 的 tech ops conference call 跪在桌子旁边更新进度,后来买了 subway 上来,大家一起周五晚上十点在公司大窗看海边 bay bridge 放的超级碗烟花,你别说还挺燃的。
  • 重大项目上上线(通常是半夜),各组 oncall ,manager 轮班在 war room 执勤,全球 office video call,总控协调各 check list,也是挺燃的。
  • 节假日和下班时间神圣不可侵犯,哪怕偶尔半夜写好的 diff 大家也基本早上才发出来。不像你脸各个组总有大批人半夜妙回乃至互相 review diff 乃至修复不紧急的 bug。有一次我独立日 oncall 结果别人的项目出了问题只好找我,跟印度组连轴 24 小时轮班修好 bug 之后 manager 和 skip 发了若干封感谢信外加让我随便放一天假以及送大家 echo dot。
  • 三年我加过总共一个月的班吧。而且亚麻的加班是你知道怎么加就有什么产出,毕竟项目进度就在那摆着。你脸的加班是玄学,而且很多时候是进度管理不善造成的(比如突然飞出来的死线和从天而降的跨组 migration)。
  1. 架构,管理
  • 亚麻各组是 micro service,什么事情 API 解决,文档就算不全基本看看 API 也能解决问题。在你脸,文档不全就算了,各种无限制跨组改 code,嫌弃别人写的屎的同时自己继续写屎。常年各种破坏性改动互相 block。
  • 因为 ownership 明确,各组 test coverage 也会自己 enforce。虽然码农大多不喜欢写 test,但这毕竟是提升水平和代码质量的必经之路。你脸的 test coverage 低到惊人。虽然有牛逼方便的 test infra,但执行层面大范围不写 test 的习惯也是让人很敬畏这个网站还能正常运行是一件多么牛逼的事了。
  • internal tools 亚麻完全走越简单越好,但是稳定的路子。内部工具基本上都是 HTML 随便大红大蓝堆起来,但是很少出错。AWS 用起来更是顺风顺水。比起来你脸有各种 fancy 的 prod quality UI 的 tools,各种 bot,各种 automation,甚至连一个内部组发 T-shirt 的 eligibility 都有一个工具自动 check。各种 tools 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添加新的便利功能。甚至还有 close task 收集 Pokemon 的功能(还有一个比原作都精美的 Pokemon index)。然而坏的频率令人发指,最基础的生产力工具难用的要死。譬如各种 metrics 的 auto alarm 覆盖程度之低,sev detect 的人工依赖程度之高令我震惊。亚麻是风吹草动立刻 auto alarm,没有 alarm 的检讨大会之后立刻加上。你脸是整个网站不能 checkout 了还是过了一个小时 UX designer 测试时候发现的。这种时候真觉得你脸是点歪了技能树。
  • 因为 API well defined 的缘故,techincal blocker 基本都在 TPM 和 EM 层面被解决,跨组的问题码农除了设计规划阶段根本不需要担心。执行方面也是 TPM 们层层相扣,码农写好自己的就行。我现在这个组,动不动写完了才被告知这个 deprecated,写到一半发现对面功能不全/不对。unblock 全靠自己找对方的人,效率全靠对方有多想帮你。
  • 出了大问题之后的 Sev review,5 whys 拷问灵魂,lessons learned 发人深省。你脸我看了几个别人的 sev,看半天连发生了什么事都搞不清楚。
  • 项目流程,milestone 一目了然。EM, PM, TPM, Tech Lead, IC 分工明确,最大效率的在本职工作内协作。因此项目进度也很容易 track。而我现在的组进度纯靠猜,职责不存在的,谁爱干谁干。
  • 考核标准,目标清晰。码农写好项目做好 design 升职水到渠成。各 level expectation 明确。你脸的 impact 玄学我不想过多吐槽了,面向运气的编程我实在是没什么动力工作。
  1. 福利,待遇。

亚麻的福利是不存在的,没有免费午餐晚餐,零食饮料少得可怜,医保不全包,内部没社区,边缘组 office 自然也没什么设施。比起来你脸真是 engineer 自建的任性天堂。饭毕竟硅谷标配不多说,gym 有个 boulder 也是酷炫,campus 里免费冰淇淋,木工店,手工店海报店,自行车店(免费修车),音乐室,街机厅,甚至还有付费 SPA 和理发店,每年报销健身娱乐花费等。on-site 医疗中心不能更方便。内部组各种组织内容和活动比外面社交网络有趣和有效率多了(卖东西效率特高)。作为 VR org 员工甚至免费 gaming PC 和 VR headset 以及商店里所有游戏免费。

那么说了这么多好我为什么要离职呢?毕竟乘亚麻股票的东风其实跳槽钱也没涨多少。其一自然是干三年干腻了。其二是没有对比以为亚麻我 value 的那些东西是 standard。当然最初最重要的原因是通勤。我住东湾坐 Bart 去市里上班实在是太累了,外加买房搬离 Bart 步行范围还要开车去 Bart 通勤就更痛苦了。本想先换到 Palo Alto office,manager 甚至让我换之前可以每周四天 WFH。结果被 HR 坑了,于是一怒之下就辞了。其实若能再混几年 SDE III 跳回亚麻倒也是极好的。(可惜我喜爱的 manager 去别的州了)

我们组的小哥甚至开始担心现在在你脸的工作琐碎程度,系统化程度及技术含量之低,将来面试都没东西说。比起来,我居然在庆幸我第一份工作有老司机好 manager 带,有公司好的 practice 影响培养了一些好习惯。当然,这些东西也没什么技术含量,将来出去随时可以学。

有时候码农们在矫情同龄人那些快慢一两年的攀比我就觉得自己心态老态龙钟。快慢一两年根本不会对长期职业造成什么影响。毕竟 90% 的人都不是天才也不是蠢蛋,老老实实怎么开心怎么干就完了。为了一两年的快慢太功利地 optimize 真没什么毕竟要。如果能乐在其中也倒好,如果为此困扰那就得不偿失了。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想支持我的博客创作,或者有特定的内容想要看到,或者干脆就想单独聊五毛钱,欢迎点击下面按钮成为我的金主:

Become a Patron!

墙内赞助通道:爱发电

Loading spinner